初秋的雨林褪去了盛夏的湿热,晨雾在晨光中渐渐散开,露出满目的苍翠。萧凡背着装有新设备的登山包,脚步轻快地走在巡护路上,包侧的口袋里插着那支林晓送的木笔,笔杆上的“守护”二字被摩挲得愈发光滑。他这次进山,是为了布设新研发的“多维度生态监测站”——一个集成了温湿度传感器、土壤养分检测仪和微型气象站的设备,能实时回传雨林的生态数据,为省林科院的“雨林生态修复模型”提供支撑。
“萧凡,等等我!”身后传来叶知澜的声音,她手里提着一个金属箱,里面装着校准监测站用的工具,“你走这么快,小心脚下的树根,昨天刚下过雨,还滑着呢。”
萧凡停下脚步,回头笑着等她:“想着早点把监测站布好,下午就能看到第一组数据了,有点急了。”他伸手接过叶知澜手里的金属箱,指尖触到她微凉的手,下意识攥紧了些,“累不累?前面有块平坦的石头,咱们歇会儿再走。”
两人在石头上坐下,叶知澜从背包里掏出水壶,递给他:“你这次研发的监测站,真能同时测这么多数据?之前咱们用的设备,每次都得分开测,还得手动记录,效率太低了。”
“当然能。”萧凡拧开水壶喝了一口,眼里满是自信,“我在里面加了模块化设计,每个传感器都能独立工作,数据会通过卫星实时传到基地的服务器,你在办公室打开电脑就能看,还能生成动态曲线,比如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气象数据和植被生长的关联,都能直观看到。”他说着,从登山包里拿出一个巴掌大的设备模型,“你看,这个就是缩小版的监测站,顶部的太阳能板能保证续航,底部的探针插进土壤里,就能自动采集数据,防水性能也做了升级,就算下暴雨也不怕。”
叶知澜接过模型,仔细看着上面的接口和按钮,忍不住赞叹:“你这脑子真是转得快,上次说想提高数据采集效率,你没过多久就研发出这个了。有了它,咱们以后就能更精准地掌握雨林的生态变化,比如哪片区域的土壤需要补充养分,哪片区域的植被生长受气象影响大,都能提前做好应对。”
正说着,林晓的声音从远处传来:“萧哥哥!叶姐姐!我跟陈雨姐姐来帮你们啦!”两人抬头望去,只见林晓挎着小篮子,陈雨背着医药箱,正快步走来。林晓跑到萧凡身边,从篮子里拿出两个野苹果:“我早上在山上摘的,可甜了,你们快尝尝!”
陈雨也走到近前,晃了晃手里的医药箱:“我刚给基地的动物做完体检,想着你们进山布设监测站,可能需要应急药品,就跟过来了。对了,省林科院刚才发消息,说之前戴项圈的母虎,最近活动范围好像往监测站规划的区域靠近了,让咱们布设的时候多留意,别惊扰到它们。”
萧凡点点头,把苹果递给叶知澜一个,自己咬了一口:“正好,咱们可以把其中一个监测站布在母虎活动区域的边缘,这样既能监测生态数据,又能通过监测站的红外摄像头,观察母虎和幼崽的活动情况,一举两得。”
休息片刻后,四人继续往山林深处走。林晓蹦蹦跳跳地走在最前面,时不时停下来观察路边的植物,遇到不认识的,就掏出小本子记下来,还不忘问陈雨:“陈雨姐姐,这个长着红色果实的植物是什么呀?能吃吗?”
陈雨蹲下来,仔细看了看:“这个是南蛇藤,果实不能吃,但是它的根和藤可以入药,有祛风除湿的功效。不过在雨林里,不认识的植物可不能随便碰,有些可能有毒。”林晓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认真地在本子上写下“南蛇藤,有毒,根藤可入药”。
走了约莫一个小时,他们来到了规划好的第一个监测点——一片开阔的草地,旁边有一条小溪,远处是茂密的杉树林,视野开阔,也便于接收卫星信号。萧凡放下登山包,开始组装监测站:先固定底座,再安装传感器模块,最后接上太阳能板,动作熟练而精准。叶知澜在一旁帮忙递工具,陈雨则用罗盘校准监测站的角度,确保太阳能板能最大限度地接收阳光,林晓则在周围清理杂草,避免遮挡传感器。
“好了,通电试试。”萧凡按下监测站的电源按钮,屏幕上立刻亮起绿色的指示灯,紧接着,基地服务器的提示音通过对讲机传来:“监测站1号已上线,数据传输正常。”
“成功啦!”林晓高兴地跳起来,拍着手欢呼。萧凡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温度22℃,湿度75%,土壤养分含量中等,心里也满是欢喜:“接下来咱们去第二个监测点,就在母虎活动区域的边缘,大家都小心点,尽量别发出太大的声音。”
四人沿着小溪往西边走,越往里走,树林越茂密,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陈雨突然停下脚步,指着地面:“你们看,这是母虎的爪印!还很新鲜,应该刚从这过不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萧凡蹲下来,仔细观察爪印:“爪印很清晰,大小和之前记录的母虎爪印一致,旁边还有幼崽的小爪印,说明它们应该就在附近活动。”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