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金晶藻比我们想象的更适应沙漠环境!”萧凡眼前一亮,立刻调整实验方案。他们设计了四组实验:第一组用纯沙漠卤泉卤液+金晶藻+赤晶母矿瓷坯,第二组加入3%红泉叶提取物,第三组混合5%雪苔共生晶粉末,第四组则加入少量沙蓬籽的提取物——阿吉说沙蓬籽能在极端干旱环境下存活,或许其提取物能增强晶须的耐旱性。
实验开始后,沙漠的昼夜温差给团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白天,培养舱内的温度最高达到42℃,陈禾不得不每隔一小时就往保温棉里加冰袋,避免晶须脱水;夜晚,温度降至10℃以下,老周又要调整培养舱的加热装置,防止晶花因低温冻伤。林夏则每天晚上都会去月牙丘的卤泉边,观察晶花的变化——她发现,晶花在日出前会逐渐闭合,将金晶藻藏在花瓣里,避免白天的高温损伤。
第三天清晨,萧凡和团队检查实验进展时,发现了惊喜的变化。第一组的瓷坯上,长出了纯金色的晶须,晶须表面有一层薄薄的沙质保护膜,能反射阳光;第二组加入红泉叶提取物后,晶须的颜色变成了赤金色,在阳光下不褪色,还能吸引沙漠里的夜光虫;第三组的晶须是金紫色相间的,雪苔共生晶粉末增强了晶须的锁水性,即使在白天高温下,也能保持湿润;最神奇的是第四组,加入沙蓬籽提取物的晶须,不仅长成了螺旋状,还能在干旱时收缩成一团,吸收空气中的水汽,遇水后又能重新展开——像沙漠里的“复活草”。
“检测到‘沙生共生结构’!”陈禾的检测仪发出清脆的提示音,“这种结构能让晶须在昼夜温差60℃、湿度低于20%的环境下存活,还能通过收缩和展开调节水分,太神奇了!”老周伸手碰了碰第四组的晶须,惊讶地发现它表面的沙质保护膜,竟能随着温度变化调节厚度——白天温度高时,保护膜会变厚,减少水分蒸发;夜晚温度低时,保护膜会变薄,让晶须吸收空气中的露水。
萧凡却注意到一个问题:第三组的晶须虽然锁水性强,但在强光下会变得脆弱,容易折断。他想起月牙丘卤泉边的沙粒,那些沙粒在阳光下泛着银白色,或许含有能增强晶须韧性的成分。阿吉听说后,立刻带着他去月牙丘采集沙样——这些沙粒来自卤泉周围的“金脉沙层”,含有丰富的硅元素。
当萧凡将0.03%的金脉沙提取物加入新卤液时,晶须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两天后,新培育的晶须不仅韧性增强了30%,还变得更加有光泽,赤金色的晶须在阳光下像流淌的黄金,到了晚上,夜光虫停在晶须上,形成“晶虫共舞”的景象。“这是‘沙海金晶’!”林夏兴奋地喊道,她翻开爷爷的日记,在最新一页写下:“月牙丘卤泉,晶花映月开,沙生金晶须,耐旱亦坚韧。”
阿吉看到“沙海金晶”时,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我们沙漠里的‘月光节’快到了,要是能把这些晶须挂在沙丘上,晚上肯定像撒了一地的星星!”陈禾立刻提议:“还可以用‘沙海金晶’做沙漠科考的储水装置!晶须的螺旋结构能储存水分,遇到干旱时,挤压晶须就能出水,比传统的水壶更轻便!”
萧凡当即和当地的沙漠保护站达成合作,决定在月光节上展示“沙海金晶”。他们还设计了“晶须路标”——将“沙海金晶”固定在沙漠科考路线的木桩上,白天,金色的晶须在阳光下醒目,方便科考队员辨别方向;夜晚,夜光虫的荧光能照亮路线,还能驱赶沙漠里的夜行天敌。
就在团队准备布置月光节场地时,林夏在爷爷的日记里发现了一段重要的记载:“沙漠卤泉深处有‘金晶母矿’,脉水从母矿中流出,滋养着金晶藻和沙生植物,母矿周围的晶花会在月光下结出‘晶籽’,能在沙漠中自然繁殖。”阿吉听后,眼睛一亮:“我爷爷说过,月牙丘下面有个‘金晶洞’,里面的晶体能发光,只是洞口被流沙堵住了——每年只有月光节前后,流沙才会暂时退去。”
三天后,萧凡团队在阿吉的带领下,准备探索金晶母矿。他们带上了防风沙的防护服和防水装备,还特意制作了带有“沙海金晶”的储水袋——晶须储存的水分足够团队使用两天。阿吉用驼骨杖拨开月牙丘底部的流沙,一个约一米宽的洞口逐渐显露出来。洞口周围的沙子泛着金黄色,上面点缀着细小的晶花,与爷爷日记里的描述完全一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走进金晶洞,里面的景象让众人惊叹不已。洞壁上布满了金黄色的晶体,像无数颗镶嵌在岩石里的钻石,泉水从晶体间流过,发出潺潺的声响,夜光虫在晶体间飞舞,将洞穴照得如同梦幻的金色宫殿。“是金晶母矿!”陈禾激动地喊道,检测仪的屏幕上,脉晶素浓度的数值不断飙升,“这里的脉晶素浓度是普通沙漠卤泉的20倍!”
萧凡小心翼翼地靠近母矿,突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