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 第406章 极冰凝光

第406章 极冰凝光(2/2)

变化调整自身的密度,分泌的粘液能吸附潮汐带来的河沙颗粒。“叫它‘潮魂菌’吧!”陈禾兴奋地说,“它能和脉晶素结合,让盐晶随咸淡变化呈现不同形态——涨潮时晶须变粗,退潮时晶须变细!”萧凡立刻设计实验:涨潮卤液+潮魂菌+红树林纤维瓷坯、退潮卤液+潮魂菌+冰芯瓷坯、混合卤液+潮魂菌+砂岩瓷坯,三组实验同步展开。

    潮汐带来的咸淡变化给培育带来了挑战。第一天,涨潮组的瓷坯上长出了粗短的青绿色晶须,但退潮后,晶须立刻变得干瘪;退潮组的晶须虽纤细,却在涨潮时被卤液泡得发脆。萧凡和陈禾根据潮汐规律调整培养方案:涨潮时给涨潮组补充植物汁液,退潮时给退潮组加入河沙粉末,同时在两组卤液中加入极魄菌的酶——这种酶能增强晶须的耐盐性,让它适应咸淡变化。

    调整后的第五天,混合卤液组率先有了突破。瓷坯上的青绿色晶须既能在涨潮时保持粗壮,又能在退潮时保持纤细,还能随着卤液的流动轻轻摆动,像生长在水中的翡翠丝。涨潮组的晶须则变得更加饱满,表面附着细小的河沙颗粒,呈现出磨砂质感;退潮组的晶须最特别,纤细的晶须顶端挂着透明的小水珠,水珠里映着红树林的影子——原来潮魂菌能将红树林的汁液储存在水珠里,让盐晶带着植物的清香。

    颂猜看到潮汐盐晶时,忍不住拍手叫好:“这就是湄公河的灵魂!青绿色是河水的温柔,随潮汐变化是自然的节奏,太美妙了!”萧凡却有了新想法:“如果把瓷坯做成潮汐的波形,会不会让盐晶更有动态美?”他们立刻用3D打印制作了波浪形瓷坯,倒入混合卤液。一周后,一颗“潮汐共生晶”诞生了:晶须顺着波浪形瓷坯生长,涨潮时,晶须填满波浪的凹陷处,呈现出饱满的青绿色;退潮时,晶须收缩到波浪的顶端,露出瓷坯的白色纹路,像把湄公河的潮汐永远定格在了瓷坯上。

    “这晶须里的脉晶素能记忆潮汐变化!”陈禾用检测仪扫描晶须,“即使离开卤泉,只要环境湿度变化,晶须还会轻微伸缩,太神奇了!”萧凡笑着补充:“脉晶素就像自然的记录者,能把每个地方的特色都刻进晶体里。”

    此时,北极基地传来好消息。老周和因纽特部落合作制作的“极光守护灯”大获成功——用“极火共生晶”做灯芯,搭配部落传统的海豹皮灯架,在极夜中能持续发光24小时,还能发出温暖的热量,成了科考站和部落的“夜间守护神”。部落长老特意寄来一盏守护灯,灯架上刻着极光的图案,灯座下用因纽特文写着“自然的馈赠”。

    萧凡团队将“潮汐共生晶”和“极光守护灯”的样本寄给佐藤,很快收到了奈良工艺协会的回信——他们计划在东京举办“全球脉水文化节”,邀请所有合作团队参展,还会设置“脉晶素实验室”,让观众亲手体验盐晶培育的过程。

    文化节开幕那天,东京的展厅里挤满了人。“极火共生晶”在模拟北极环境的展柜里泛着蓝金微光,“潮汐共生晶”在模拟潮汐的装置中随湿度伸缩,“冰彩共生晶”“砂焰共生晶”也各自在专属展区绽放光彩。萧凡和陈禾在“脉晶素实验室”里,教孩子们用简易装置培育迷你盐晶,孩子们看着自己培育的小晶芽,眼睛里满是好奇。

    有个小男孩举着自己的“迷你潮汐晶”问萧凡:“叔叔,这些盐晶会一直生长吗?”萧凡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只要有脉水、有微生物,盐晶就会一直生长,就像我们的探索之旅,永远不会停下。”小男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的盐晶,生怕它受到伤害。

    文化节结束后,佐藤递给萧凡一份厚厚的文件:“全球有五十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想加入‘全球脉水计划’,连南极科考站都发来消息,说发现了疑似脉晶素的冰泉!”陈禾翻开文件,里面夹着南极冰泉的照片,淡绿色的卤液在冰盖下泛着微光。老周也凑过来,手里拿着新设计的南极冰藻瓷坯:“我早就准备好了,就等去南极培育‘冰藻共生晶’!”

    萧凡望着展厅里依旧亮着的盐晶,手里握着那颗“潮汐共生晶”。从日本樱泉到北极冰原,从非洲火山到南美雨林,再到湄公河三角洲,这一路的探索,不仅让脉晶素的秘密被更多人知晓,更让不同地域的文化通过盐晶紧紧相连。他知道,下一站的南极之旅又将是新的挑战,但只要带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科学的热爱,就没有解不开的脉水之谜。

    “出发去南极!”萧凡对着团队成员笑,“去看看那片白色大陆上,藏着怎样的脉水奇迹!”陈禾立刻在笔记本上写下“南极冰藻泉”,老周则扛起新的瓷坯箱,眼里满是期待。窗外的东京夜景灯火璀璨,像无数颗盐晶在黑暗中绽放光芒,照亮了他们继续前行的路。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