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冰原的极夜还未褪去,萧凡的雪地靴已踩碎了半米厚的冰壳。他怀里揣着的“砂焰共生晶”裹着保温棉,橙红色的砂岩纹理在极光下泛着微弱的暖光,与四周零下40℃的酷寒形成奇妙的平衡。陈禾举着抗冻检测仪,屏幕上跳动的蓝色数据条不断刷新:“脉晶素浓度突破记录了!是阿尔卑斯冰卤泉的3倍,还有一种能在超低温下保持活性的未知酶!”
老周跟在身后,背上的冰芯瓷坯箱绑得严严实实,呼出的白气瞬间冻成冰晶:“这瓷坯我混了北极冰芯粉末,连-50℃都能扛,就是不知道那神秘微生物会不会买账。”当地科考站的向导伊娃停下雪地摩托,指着远处一道冰裂:“那就是‘极魄泉’,全年被冰盖覆盖,只有极夜时冰盖会变薄,能看到泉眼的微光。”
萧凡趴在冰盖上,用特制冰钻一点点往下钻。冰屑落在手套上,瞬间粘成白色的霜花。钻到一米深时,冰盖下突然透出淡蓝色的光——那是极魄泉的卤液在极夜中发出的自然荧光。“快拿取样管!”陈禾递过保温取样装置,萧凡小心翼翼地将管子插进冰孔,卤液刚进入管中,管壁就结了一层薄如蝉翼的冰膜,却没冻结卤液本身。“这卤液里的酶能抑制结冰!”萧凡将取样管塞进恒温箱,“回科考站立刻检测,这里的低温随时会冻伤设备。”
科考站的实验室里,恒温箱将温度控制在-15℃,正好模拟极魄泉的浅层环境。陈禾将卤液滴在低温载玻片上,显微镜屏幕亮起的瞬间,两人都屏住了呼吸:画面中,一种通体淡蓝、形似冰晶碎片的微生物正在缓慢游动,身体周围环绕着一圈荧光,每动一下,就会留下一道蓝色的光痕。“它能自己发光!”陈禾的声音带着颤抖,“这种‘极魄菌’分泌的酶,能让卤液在-40℃下保持液态,还能让晶体发光!”
萧凡立刻制定实验方案:第一组用纯极魄泉卤液+极魄菌+冰芯瓷坯,第二组加入5%冰彩共生晶粉末,第三组则混合3%砂焰共生晶粉末。老周迅速调配卤液,将瓷坯放进低温培养舱。第一天,三组瓷坯上都只结了一层荧光冰膜;第二天清晨,冰膜上冒出了针尖大的晶芽,淡蓝色的芽尖泛着柔和的光;到了第四天,晶芽长成了两厘米长的晶须,像蓝色的冰晶丝线缠绕在瓷坯上,在黑暗中能照亮半米远的地方。
“检测到脉晶素与极魄菌的酶形成了‘低温发光结构’!”陈禾的检测仪发出急促的提示音,“这种结构不仅能发光,还能吸收极光的能量,在白天也能保持亮度!”老周伸手碰了碰晶须,惊讶地发现它竟带着一丝暖意:“这晶须能自发热?在-40℃下居然不冰手!”萧凡却注意到一个问题:晶须虽然坚韧,但发光持续时间只有8小时,不够持久。他突然想起非洲的火晶菌——火晶菌能储存热量,或许能延长发光时间。
他立刻联系非洲基地,让他们寄来火晶菌粘液浓缩液,按0.04%的比例加入新卤液。两天后,新长出的晶须有了惊人变化:淡蓝色的晶须中嵌着细小的金色光点,发光时间延长到了24小时,而且温度比之前更高,能在冰面上形成一圈微弱的恒温区。“这是‘极火共生晶’!”萧凡举起瓷坯,晶须在极光下折射出蓝金交织的光,“既有北极的冰封之美,又有火山的温暖之光,脉晶素真的能打破地域的界限!”
伊娃看到“极火共生晶”时,激动地用因纽特语唱起了古老的歌谣。她告诉萧凡,这种会发光的晶体,和部落传说中“守护极光的精灵”一模一样,能在极夜中守护旅人。“我们可以和部落合作制作‘极光守护灯’!”陈禾立刻提议,“让当地人用传统手艺编织灯架,我们提供盐晶,既实用又能传承文化。”萧凡当即点头,当天就和部落长老达成协议——团队负责培育盐晶,部落负责制作传统灯架,成品一半留给部落使用,一半用于科普推广。
就在北极基地推进实验时,东南亚的邀请信飘到了科考站。发来邀请的是泰国生态学家颂猜,他在湄公河三角洲发现了一处“潮汐卤泉”,泉水随潮汐涨落呈现咸淡变化,卤液中还混着湄公河特有的水生植物汁液,呈现出独特的青绿色。“潮汐卤泉的脉晶素浓度虽低,但潮汐带来的矿物质很特别,说不定能长出随潮汐变化的盐晶!”颂猜在视频里展示着卤泉,涨潮时,泉水漫过岸边的红树林,退潮时,滩涂上会留下一层青绿色的盐霜。
萧凡安排老周留在北极完善“极火共生晶”的工艺,自己则带着陈禾飞往泰国。湄公河三角洲的湿热与北极的酷寒形成极致反差,他们坐着长尾船,在红树林间穿梭了两个小时才抵达潮汐卤泉。退潮后的滩涂上,青绿色的卤泉像镶嵌在泥地上的翡翠,岸边的红树根系上挂着细小的盐珠。“潮汐每天会带来不同的矿物质,涨潮时含河沙成分多,退潮时含植物汁液多。”颂猜蹲在泉边,用树枝搅动卤液,“这里的微生物能适应咸淡变化,还能分解红树林的汁液,形成独特的晶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禾很快在卤液中发现了一种青绿色的微生物,身体呈纺锤形,能随着咸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