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的玉阶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内侍捧着一卷明黄诏书疾步穿过回廊,廊外的铜鹤香炉里,艾草与苍术的烟气正袅袅升腾。这是始皇帝亲下的诏令,要在全国召集医者,于咸阳城外的明堂设坛论医。消息传出时,渭水两岸的渡口挤满了背着药箱的身影,有白发苍苍的老医,也有背着竹篓的青年郎中,他们的药囊里装着代代相传的秘方,也装着对医术的赤诚。
一、明堂聚贤
明堂外的空地上,三百余名医者按地域分席而坐。来自巴蜀的李伯年刚将药锄靠在柱上,就被陇西的女医阿古拉唤住。她掀开羊皮囊,露出里头用酥油封存的雪莲:"李老看看这个,去年在祁连山雪线采的,治风寒痹症比寻常药材见效快三成。"李伯年捻起一点花瓣放在鼻尖轻嗅,忽然从怀中摸出个油纸包:"我这有蜀地的千年灵芝,你若不嫌弃,咱们换着研究?"话音未落,东边传来一阵争执,原来是临淄的淳于意正与楚地医者辩论针灸补泻的手法,周围很快围拢了二十余人,有人掏出竹简书记录,有人蹲在地上用树枝画经络图。
午时三刻,太史令敲响了青铜编钟。明堂内的十二根盘龙柱下,已摆满了各地送来的药材标本。始皇帝身着玄色朝服端坐主位,身后的墙壁上悬挂着新绘的人体经脉图——这是前秦太医令所绘,却被楚地医者指出三处错漏。"医道无国界,"皇帝的声音透过青铜扩音器传遍大堂,"今日不论出身,只论医理。谁能献出济世良方,朕便赐他黄金百镒,载入史册。"
话音刚落,来自云梦泽的老医者颤巍巍起身。他解开腰间的藤箱,取出三卷用麻布包裹的竹简:"这是我家传六代的《水肿论治》,去年在南郡见疫水泛滥,用此方救了三百余人。"他话音未落,太原郡的医者立刻上前:"老丈的方子用甘遂太过峻猛,我有缓和之法......"两人在案前展开竹简,很快有十几个医者围拢过来,有人提出用茯苓健脾利水,有人建议加白术固护正气,原本寂静的明堂顿时成了沸沸扬扬的医馆。
二、秘方共研
暮色降临时,明堂的梁柱间已挂满了各地医者献出的秘方。李伯年的"麻沸散"配方前围满了人,这味由曼陀罗、生草乌配伍的麻药,能让伤者在剖腹取箭头时毫无痛感。"只是药性霸道,"李伯年用骨针在竹简上划出重点,"须得配黄芪汤护住元气,否则术后难愈。"站在一旁的阿古拉忽然想起一事,急忙从药箱里取出块兽皮:"这是匈奴传下来的止血粉,用马勃与蒲黄炒制而成,与李老的麻药合用,怕是能让战场死亡率降一半。"
偏殿里,淳于意正带领医者们解剖一具刚从刑场运来的尸体。他手持青铜刀,小心翼翼地划开胸腹:"诸位请看,这便是《黄帝内经》所说的'三焦',实则是脂膜包裹的水道。"有医者立刻反驳:"不对,《难经》言三焦是'有名而无形'。"淳于意不慌不忙地用探针挑起一层薄膜:"昔日我在临淄见一产妇难产,剖开腹部见此膜阻塞产道,切除后母子平安,可见其有形。"争论声引来了皇帝的驻足,当看到那层半透明的薄膜时,素来威严的帝王也不禁俯身细看:"原来人身竟有这等精妙构造。"
最热闹的要数后院的药圃。来自琅琊郡的医者发现,关中的防风移植到海滨后,药性竟变得更为温和;而蜀地的川芎与陇西的当归配伍,治疗头痛的效果远超单用。他们将这些发现刻在木牌上插在田垄间,有年轻医者蹲在地上,用炭笔将药材的形态与药性一一画在帛书上。夜幕降临时,有人提议将这些经验汇编成册,众人纷纷响应,连最吝啬的老医也愿意献出珍藏的验方。
三、典籍传世
三个月后,明堂的西侧厢房堆满了竹简。李伯年带着五个徒弟,正将各地的针灸手法整理成《秦针经》。他指着墙上的经络图,对伏案抄写的青年说:"足三阴经要从足走腹,你们记反了。"阿古拉则在编写《西域药录》,她用红笔在雪莲图谱旁注明:"采时需戴防毒面具,其根汁有大毒。"淳于意的《诊籍》已写满了三十卷,里面详细记录了二十五种疑难病症的诊疗经过,连患者的饮食起居都记得清清楚楚。
编书的日子里,时常有急症送来考验众人。那日咸阳城突发时疫,患者皆高热抽搐,吐出的痰涎带着腥臭味。楚地医者主张用白虎汤清热,齐地医者却认为是疫毒入血,须用犀角地黄汤。争执间,李伯年忽然想起南郡老医者的话,取来三棱针在患者耳尖放血,又用青蒿汁滴鼻,半个时辰后抽搐竟真的缓解了。"原来可以这样!"年轻医者们急忙记录,淳于意更是当场补写了《时疫急治》一卷,特意注明"诸法合用,方为上策"。
官府派来的工匠打造了二十个巨大的木柜,用来存放这些珍贵的典籍。当第一批编好的医书被送入皇家书馆时,太史令亲自题写了"秦医宝典"四个大字。有老医者抚摸着竹简上的刻痕落泪:"我祖父当年藏在地窖里的秘方,如今竟能光明正大地传下去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医馆遍立
秋收过后,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