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光明卫!"市舶司通判惊呼,"快禀报朝廷,晋阳公主回航了!"
水晶棺在阳光下泛着奇异的光晕。透过晶莹的壁板,可见每具棺内整齐码放着数百卷典籍,最上层还放着不同的信物:一束金麦穗、一块星象盘、一柄镶嵌宝石的短剑。
"公主何在?"广州刺史焦急地询问水手。
满脸风霜的老船长沉默地指向船舱。当众人掀开帘幕时,只见晋阳公主静静躺在卧榻上,怀中紧抱着一盏青铜灯,额间那道象征着"文明使者"的金纹已然黯淡。
"殿下在狮子国染了热毒..."随行医官哽咽道,"临终前,她命人将所有抢救的典籍封入水晶棺,说这样就能...永存不腐..."
---
消息传到长安时,李承乾正在终南山"文明洞窟"监督最后一批典籍的封存。信使跌跌撞撞冲入洞窟,却见皇帝面前摆着三盏刚点燃的铜灯。
"陛下..."信使扑通跪地,泣不成声。
李承乾的手稳如磐石,将第三盏灯轻轻放在新凿的壁龛里。灯身上刻着"晋阳"二字,火光映照着旁边两盏早已燃尽的铜灯——那是颜师古与马周的纪念灯。
"兕子带回了多少典籍?"皇帝的声音平静得可怕。
"七、七百余卷..."信使捧上清单,"其中有天竺的《吠陀医典》、大食的《光学密要》,还有..."
"不够。"李承乾突然转身,眼中似有火焰燃烧,"传旨:扩建光明卫,朕要三千死士赴天下搜书!"
当夜,终南山突发异象。守陵人声称看见洞窟入口处的长明灯形石刻自行发光,将整座山壁照得如同白昼。更诡异的是,那些本应封存在洞窟深处的琉璃典籍投影,竟凭空显现在山壁上,引得长安百姓纷纷跪拜。
---
贞观五十年春,一场特殊的葬礼在大明宫举行。晋阳公主的水晶棺被安放在特制的"光明殿"内,周围环绕着她毕生收集的万卷典籍。李承乾打破礼制,允许百姓入殿瞻仰,唯一的要求是:每人必须背诵一段诗文方可进入。
葬礼第七日,一个披着黑纱的女子领着群孩童来到殿前。当守卫要求她背诵时,女子掀开面纱,露出满布疤痕的脸——这是当年被晋阳公主治愈的大食女奴!
"我...我不识字..."女子颤抖着从怀中掏出个布包,"但我会唱这个..."
包裹里是块烧焦的泥板,上面依稀可见楔形文字。女子轻抚泥板,用古老的巴比伦语唱起歌谣。奇迹发生了,水晶棺中的晋阳公主遗容竟泛起微笑,引得在场众人惊呼。
"陛下!"阿蛮拄着拐杖匆匆赶来,"这是《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残片,世界上最古老的..."
"朕知道。"李承乾凝视着妹妹的面容,"兕子终于找到了她最想要的珍宝。"
葬礼结束后,那块泥板被永久嵌在水晶棺盖上。而女子和那些孤儿,则被编入了新成立的"诵经团",专门背诵即将失传的古老史诗。
---
与此同时,裴明远在漠北的冰原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他率领的"光明卫"分队被暴风雪困在北海(贝加尔湖)畔,二十箱刚从天竺运回的佛经面临被毁的危险。
"大人,弃书保命吧!"当地向导苦苦哀求,"这白毛风一起,十天半月都..."
裴明远解下大氅盖在书箱上,转身对三百卫士喊道:"当年晋阳公主为救《吠陀医典》,孤身闯入瘟疫区!今日我等若弃书而逃,有何面目见陛下?"
风雪中,卫士们默默围成圈,用身体为书箱筑起人墙。最年轻的士兵突然掏出个铜制小灯——这是出征前从长明灯台取的"火种"。
"大人,我带了..."
话音未落,一阵狂风吹熄了微弱火苗。就在众人绝望之际,远处突然亮起星星点点的火光。原来是被唐军收编的骨利干部落,他们听闻"文明使者"遇险,竟举族前来救援!
"裴大人!"部落酋长用生硬的汉语喊道,"我们带...带了这个!"
他身后的雪橇上,赫然堆着几十块半透明的冰块。骨利干人娴熟地将冰块垒成半球形,中央放置书箱。当阳光透过冰层,箱中的温度竟奇迹般维持在冰点以上!
"这是..."裴明远抚摸着冰屋墙壁。
"祖传的'冰藏书'术!"酋长骄傲地挺起胸膛,"陛下说过,各...各美其美!"
三个月后,当这支奇特的队伍抵达长安时,李承乾亲自出城相迎。皇帝抚摸着那些完好无损的经卷,突然对骨利干酋长深深一揖:"卿救文明之功,当封'冰原侯'!"
---
贞观五十一年,一场前所未有的"文明危机"悄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