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作裴公子的青年约莫二十出头,眉眼间既有汉人的温润,又带着胡人的深邃轮廓。他紧了紧背上那个用油布包裹的方形物件,那是父亲裴行俭临终前交给他的"星火匣"。
"康叔,你说沙州的万国学堂,真的像父亲说的那样,各族孩童同席而学?"
老向导康留堂——昔日阿蛮的随从,如今已是丝路有名的通译——笑着指向城墙上的彩幡:"公子请看,那上面写的什么?"
裴明远眯起眼睛,只见青灰色的城墙上,一长串各色布幡随风舞动。最显眼的是居中那面赤色幡旗,上面用汉文、吐蕃文、粟特文并列书写着"文明同辉"四个大字。
"到了!"康留堂突然指着城门方向。一队身着绯色官服的吏员正快步迎来,为首的官员手中捧着个鎏金托盘,盘中盛放的竟是——
"这是..."裴明远瞪大眼睛。
"沙州长明分灯的灯灰。"官员恭敬行礼,"按裴老将军遗愿,特来迎您主持今年的'添灯礼'。"
---
沙州城西的万国学堂前,裴明远终于解开了那个神秘包裹。当"星火匣"开启的瞬间,围观的各族孩童发出整齐的惊叹。匣中是一盏精巧的铜灯,灯身上密密麻麻刻着百余种不同文字的"光"字。
"这盏灯,是用长安主灯台的灯灰混合七十六国进献的金属铸成。"裴明远将铜灯高举过头,"今日我们不仅要添灯油,更要添智慧。"
随着他的示意,学堂里的孩童依次上前。吐蕃孩子献上一撮青稞,粟特孩子放颗葡萄干,汉人学子则添一撮茶叶。最令人意外的是个金发碧眼的拂菻少年,他放入匣中的竟是片写满算式的羊皮纸。
"这是..."裴明远好奇地展开。
"家父普罗科匹乌斯临终前推算的《星距表》。"少年用带着口音的汉话解释,"他说,要把它放进最亮的灯里。"
正午时分,当铜灯被点燃安置在学堂正厅时,奇异的一幕发生了——阳光透过特制的水晶窗,在灯焰上折射出七彩光斑,将那些算式投影在墙壁上,竟形成了一幅完整的星图!
"快记下来!"沙州刺史激动地吩咐书吏,"这一定是普罗科匹乌斯大师说的'光算之术'!"
---
与此同时,长安城将作监内,晋阳公主正盯着桌上一堆奇形怪状的琉璃器出神。这些由拂菻工匠与大唐匠人合作研制的"光仪",已经失败了十七次。
"公主,歇会儿吧。"年迈的太医递上药茶,"您都三天没合眼了。"
小公主摇摇头,拿起两块边缘磨成锯齿状的琉璃片重叠在一起。当阳光透过琉璃照在墙上时,原本模糊的光点突然变成了清晰的文字——正是当年李承乾亲笔所书的《文明训》片段!
"成了!"晋阳公主跳起来,不小心打翻了药碗,"快请陛下...不,我亲自去!"
她抱着那堆琉璃片冲向大明宫时,没注意到墙角有个绿眼睛的波斯少年正飞快记录着什么。这个名叫阿尔达希尔的年轻人,是已故星学家阿尔达的孙子,如今在将作监学习光学技艺。
两仪殿前,禁卫军见到满头大汗的晋阳公主正要行礼,却被她摆手制止:"陛下在见谁?"
"回公主,是可萨汗国的新任可汗,还有..."侍卫压低声音,"三个大食叛军首领。"
殿内的情形确实出人意料。李承乾端坐龙椅,阶下跪着的三个大食人却是将领装束,铠甲上还带着干涸的血迹。更奇怪的是,可萨可汗正用突厥语大声呵斥他们,而通译似乎故意不翻译那些粗话。
"兕子来得正好。"李承乾一眼瞥见妹妹怀中的琉璃片,"把你那个'光书'给他们看看。"
当《文明训》的文字通过光影投射在殿柱上时,三个大食将领面色大变。最年轻的那个突然用生硬的汉语问道:"这...这就是传说中的'不灭圣火'?"
"非也。"李承乾起身走到光影前,"这是比火更永恒的东西——文明。"
原来这三人是大食东方军团的反叛者,因拒绝执行焚烧图书馆的命令而被追杀。他们冒死穿越战线,只为求证一个传说:大唐有种能永远保存典籍的神奇技术。
"陛下!"晋阳公主突然跪下,"儿臣请命组建'光明卫',专赴战乱之地抢救典籍!"
李承乾的目光扫过妹妹倔强的脸庞,又看向那三个伤痕累累的大食人。沉默良久,他突然问道:"你们可愿做兕子的向导?"
最年长的将领以额触地:"愿以性命护文明之光。"
---
贞观四十七年夏,逻些城的汉蕃学院迎来了一位特殊访客。已经白发苍苍的阿蛮拄着拐杖,站在当年亲手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