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洞窟的守吏惊恐地发现,最早封存的那批石板典籍表面,竟出现了细密的裂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陛下,老臣查验过了。"将作大匠捧着块《论语》石板,双手不住颤抖,"是地气变化导致石质酥松,恐怕..."
李承乾盯着石板上渐渐模糊的字迹,突然问道:"阿尔达希尔的'光刻术'研究得如何了?"
当夜,一场秘密实验在长明灯台顶层展开。波斯少年阿尔达希尔调试着复杂的透镜装置,将一束强光聚焦在特制的琉璃板上。随着"嗤"的轻响,琉璃表面竟浮现出清晰的文字——正是从石板临摹的《道德经》!
"成了!"少年欢呼雀跃,"陛下,用这种'光刻琉璃板',典籍可保万年不蚀!"
皇帝却没有立即表态。他走到窗前,望着终南山方向:"全部重刻需要多久?"
"现有工匠...至少二十年。"
"太慢。"李承乾转身时,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传旨:即日起,全国州县学堂增设'刻经科',专授光刻之术。另设'文明俸',刻经匠人秩同九品!"
这道圣旨引发的连锁反应超乎所有人预料。短短半年内,大唐境内新增刻经作坊三千余处,连偏远如吐蕃、南诏的部落都派来了学徒。更令人惊叹的是,各地竟自发形成了"护经队",专门护送刻好的琉璃板进京。
---
贞观五十二年冬,李承乾在新建的"万国文明阁"主持落成典礼。这座通体由琉璃砖砌成的建筑,外墙镶嵌着七万块刻有不同文明典籍的琉璃板。当正午阳光照射时,整座楼阁会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晕,将经文投影在周围的白玉广场上。
"陛下请看。"阿尔达希尔激动地操作着新研制的"光阵","这样转动透镜,就能随时调阅任何一页!"
李承乾却没有看那些神奇的光影。他的目光停留在阁中央的三盏铜灯上——那是为颜师古、马周和晋阳公主设的长明灯。此刻三灯竟无风自动,火苗齐齐指向西方。
"陛下?"阿蛮担忧地扶住突然踉跄的皇帝。
"传裴明远。"李承乾的声音突然变得异常清晰,"朕要再派光明卫西行,这次...要走得更远。"
老学士这才发现,皇帝手中攥着份刚到的奏报:大食内乱再起,君士坦丁堡图书馆遭焚,幸存学者带着最后一批古希腊典籍逃往了更西方的国度——高卢。
---
贞观五十三年春分,裴明远率领三千光明卫誓师西征。誓词不是常见的"马到成功",而是李承乾亲拟的十六字:"文明不绝,薪火永传;身死异域,魂归长明。"
送行的人群中,有个绿眼睛的波斯少年默默记下了这个场景。许多年后,当阿尔达希尔在巴格达建立第一座"东方文明学院"时,他总会向学生讲述那个清晨:长安城墙上,年迈的李承乾手持铜镜,将第一缕晨光反射在远征队伍的旌旗上,宛如神启。
而在终南山巅,阿蛮正对着新刻的《万国文明志》石碑喃喃自语。碑文最后一段这样写道:"...是岁,长明分灯已达一百零八处。东至倭国富士,西抵拂菻雪峰,南达林邑椰林,北及骨利干冰原。陛下曰:此非终点,始也。"
山风拂过老学士的白发,将他的低语送向远方:"陛下,您看到了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