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的柏树前,听现任院长汇报近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老大人,今年新生中有三成来自象雄、苏毗等偏远部落。"院长指着名册上的红点,"最远的这个孩子,是从昆仑山南麓的羌塘草原来的。"
阿蛮正要询问,突然被一阵稚嫩的诵读声吸引。循声望去,只见柏树下坐着十几个孩童,正跟着先生朗读。令人惊讶的是,他们手中的课本竟是用汉、藏、象雄三种文字对照编写的《千字文》。
"这是..."阿蛮的手指微微发抖。
"按陛下新颁的《边民教化令》,各州县学堂必须采用当地语言与汉文双语教学。"院长笑着补充,"去年还来了位于阗的学者,正在帮我们编撰《象雄语对照四书》呢。"
正说着,一个满脸高原红的男孩跑到阿蛮面前,恭恭敬敬行了个礼:"您就是壁画上的金纹爷爷吗?"他指着学院正厅的壁画,上面确实绘着阿蛮年轻时授学的场景。
老学士蹲下身,突然从怀中掏出个小小的铜铃铛:"孩子,认得上面的字吗?"
男孩仔细辨认铃铛上细如蚊足的文字:"文...文明..."
"这是长安长明灯台上的风铃。"阿蛮将铃铛系在柏树枝头,"每当铃声响起,就说明远方又有人点亮了文明之火。"
仿佛为了印证他的话,一阵清风拂过,铃铛发出清脆的声响。与此同时,学院钟楼上的铜钟竟无风自鸣,与铃声形成奇妙的共鸣。
---
秋收时节,一支奇特的队伍出现在岭南通往交趾的官道上。百余名身着素袍的骑士护送着几十辆蒙着油布的大车,每辆车厢都包裹着厚厚的棉被。
"站住!"交趾边防军拦下队伍,"车上装的什么?"
为首的骑士掀开兜帽,露出晋阳公主那张已显风霜的脸:"《伤寒杂病论》三百卷,《齐民要术》两百册,另有《水经注》..."
边防军将领扑通跪地:"公主恕罪!末将不知..."
"起来吧。"晋阳公主疲惫地摆手,"带我去见你们国王。这些医书农书,是陛下送给交趾百姓的礼物。"
交趾王宫里的情形却出乎意料。年轻的国王阮福映亲自出迎,身后侍从捧着的不是珍宝,而是一摞摞发黄的竹简。
"小王早闻公主要来,特命人从丛林古庙中找出这些。"阮福映展开最上面的一卷,"这是失传已久的《林邑药典》,记载着治疗瘴气的古方..."
晋阳公主的眼睛湿润了。她想起临行前皇兄说的话:"文明如镜,你予它什么,它就回馈什么。"
当夜,交趾王宫突发大火。诡异的是,火势唯独避开了藏书阁。更神奇的是,有人在火光中看见一群白衣人穿梭于火场,他们额间都闪烁着金色的纹路...
---
贞观四十八年元日,长安城举行了空前盛大的"万灯朝宗"仪式。新建的"文明灯塔"顶层,李承乾亲手转动一个巨大的黄铜装置。随着机括运转,主灯台的光束被分解成无数细线,精准地投射在八方分灯的位置上。
观礼的人群中,刚从西域归来的裴明远正给一个拂菻少年讲解:"这叫'光路相通',是陛下根据普罗科匹乌斯的星距表改进的..."
他的解说被一阵惊呼打断。只见光束投射之处,各分灯竟然依次亮起回应!先是洛阳,接着是扬州、成都...最震撼的是,半个时辰后,连万里之外的君士坦丁堡分灯也亮起了蓝光——这是事先约定好的信号!
"这不可能..."拂菻少年瞠目结舌,"就算最快的驿马也要..."
"不是驿马。"裴明远指向灯塔基座上新安装的铜镜阵列,"是光。陛下说,光的速度是无限的。"
仪式结束后,李承乾在温室殿召见了三个特殊人物:晋阳公主、阿蛮和裴明远。皇帝从案几下的暗格取出三枚金印,每枚印纽都铸成长明灯形状。
"兕子赴南海,阿蛮镇西域,明远..."他顿了顿,"你去漠北。朕要每个角落,都有文明之光。"
三人跪地受印时,殿外突然传来悠扬的钟声。那是终南山上的"文明钟",每逢重大时刻就会自鸣。据说钟声里,能听见万卷书页翻动的声音。
李承乾走到窗前,望着远方如繁星般的万家灯火。在他身后,三盏铜灯静静燃烧,火光在御案上的《万国长明图》上跳动,仿佛为那些尚未点亮的地方标注着前路。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