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菻星象院首席学者普罗科匹乌斯,奉君士坦斯二世之命,觐见天可汗!"为首的老者行了个古怪的抚胸礼,汉语带着浓重的异域腔调。
阿蛮接过鎏金国书时,发现封泥上竟压着个熟悉的图案——长安长明灯台的微缩浮雕。
"贵国陛下在国书中说..."阿蛮展开羊皮纸卷,突然顿住了。他反复确认了三遍,才抬头看向老学者:"这是要..."
"不错。"普罗科匹乌斯雪白的眉毛下,蓝眼睛闪着狂热的光,"我们想测量长明灯台的高度,以修正托勒密《地理学指南》中的东方坐标!"
---
两仪殿内,李承乾正在听晋阳公主汇报岭南疫情。小公主刚说到用灯灰配制的新药见效,就被匆匆赶来的阿蛮打断。
"陛下,拂菻人带来了这个。"阿蛮展开一幅巨大的星图,"他们说长明灯台的位置,正好对应天琴座主星!"
星图上,从君士坦丁堡到长安之间,被人用红笔连出一条蜿蜒的线。线上标注着七座灯塔的位置,最后一座正是长安长明灯台。
"有点意思。"李承乾突然拿起朱笔,在图上又添了几座灯塔——逻些城、木鹿城、可萨汗国..."既然要测,不如测个彻底。传旨:在各国分灯处同时测量,编部《万国星距志》!"
晋阳公主眼睛一亮:"皇兄,不如趁此机会办个'万国文明大会'?孙真人刚破解了希腊医典里的'四体液说',正好..."
"准!"皇帝拍案而起,"再命将作监造个'浑天星盘',把各族的星象知识都刻上去!"
---
五月初五端午节,空前绝后的"万国文明大会"在长安开幕。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上挂满了各国文字的彩幡,从阿拉伯数字到吐蕃符文,在风中沙沙作响。
主会场设在扩建后的"万国学院",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广场上的巨型浑天仪——青铜铸就的球体上,汉家的二十八宿与希腊的十二黄道宫交错辉映,其间还点缀着波斯人标注的"日月交食点"。
"诸位请看。"普罗科匹乌斯用长杖指着浑天仪某处,"这是根据七座灯塔的测量结果,重新校准的亚欧大陆经度线。我们发现..."
老学者的讲解被一阵骚动打断。大食使团带着十几卷镶金边的典籍入场,为首的使者竟是被唐军释放的哈立德!这个昔日的刽子手如今穿着学者白袍,恭敬地向李承乾行跪礼。
"天可汗陛下。"他汉语流利得令人吃惊,"这是我国百年积累的《光学典籍》,愿献予长明灯台。"
典籍展开的瞬间,围观学者发出整齐的惊叹。羊皮纸上精细绘制着光线折射图示,竟与将作监秘藏的"灯台聚光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意思。"李承乾示意阿蛮取来灯台图纸,"贵国的凸透镜研磨术,可否与我们的琉璃铸造法..."
两大帝国的顶尖工匠当场切磋起来。谁也没注意到,晋阳公主悄悄离席,带着太医署的女医官们走向了偏厅——那里,来自三十六国的女医者正等着交流《妇科精要》。
---
大会第七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日食让盛典达到高潮。当阴影逐渐吞噬太阳时,普罗科匹乌斯突然跳上高台,用希腊语高声呼喊。通译还没来得及翻译,吐蕃学者贡布已经架起了特制的"日月仪"。
"他说日食还有十息结束!"阿蛮向李承乾解释,"但我们的仪器显示是十二息..."
争论间,阴影已开始退散。最终实测结果是十一息——介于两国预测之间。
"妙哉!"普罗科匹乌斯激动地拥抱贡布,"我们的历法都错了,也都对了!"
李承乾看着这一幕,突然传令:"取朕的《贞观历》原稿来!"
当那卷被朱笔修改过无数次的历书在阳光下展开时,各国学者都屏住了呼吸。皇帝亲手在空白处写下:"历法如舟,需万流归宗。"
---
六月十五,大会闭幕式在长明灯台举行。七十二国代表依次上前,将本族典籍的精华章节投入特制的"文明熔炉"。熔炉吐出的不是灰烬,而是镌刻在琉璃板上的万国文字——这些琉璃板将被永久嵌在灯台基座。
轮到哈立德时,这位大食学者突然解下佩刀,双手奉上:"陛下,此刀曾饮百人之血。今日愿化剑为犁,守护文明之光。"
李承乾接过弯刀,轻轻放在熔炉边缘:"刀不必熔。"他转向全场,"真正的文明,从不禁绝兵戈,但求刀锋所向,皆为守护。"
话音刚落,灯台顶端的水晶镜突然折射出七彩光柱,正好照在浑天仪上。星盘缓缓转动,将各文明星座投射在四周的白壁上,形成一幅流动的"万国星图"。
普罗科匹乌斯跪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