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蛮站在碑前,手指轻轻抚过那段吐蕃文刻字。刚从逻些城赶回的他,身上还带着高原的寒气。这半年来,汉蕃学院已招收生徒八百,连最偏远的羊同部落都派来了学子。
"学士别来无恙。"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晋阳公主披着白狐裘,手捧鎏金手炉,"皇兄命我来问,吐蕃的医馆运行如何?"
"托公主洪福,已救治百姓三千余人。"阿蛮笑着从怀中取出一卷羊皮纸,"这是整理的《高原医案》,或可补充《万国药典》。"
二人正交谈间,忽听礼炮齐鸣。李承乾身着十二章纹衮冕登上高台,身后跟着各国使节代表。当红绸落下,露出丰碑全貌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惊叹——碑顶不是传统的龙纹螭首,而是一组栩栩如生的群雕:汉家学者与胡商对坐论道,吐蕃医者为唐人诊脉,波斯工匠指导新罗学徒……
"朕今日立此碑,是为铭记一个道理。"李承乾的声音在广场上回荡,"文明无高下,交融方长青。"
话音刚落,四十八国使者齐刷刷行唐礼。这个动作他们排练了整整一月,此刻却显得无比自然。大食使者赛义德甚至热泪盈眶——三年前他带着敌意而来,如今却成了最积极的文化交流推动者。
典礼结束后,一个意外的消息震惊朝野——倭国中臣镰足派快船送来急报,称东海发现巨型岛屿,其上竟有与中原相似的青铜文明遗迹!
"此事当真?"李承乾在紫宸殿急召重臣商议,"倭国海船能确认那是何地?"
"据倭使描述,岛民自称'夷州',言语中偶有古吴越遗音。"马周翻阅着奏报,"最奇的是,他们祭祀的玉琮纹样,竟与良渚出土的如出一辙。"
阿蛮心中一动:"陛下,臣在逻些城时,听天竺僧人说东海之外有'大夷洲'。若真与中原同源,岂非上苍赐予的文明血脉?"
"传旨!命刘仁轨率'万年号'船队前往探查。"李承乾目光炯炯,"另派太医、农师随行,若遇同文同种,当以骨肉待之。"
这个决定拉开了大唐"东渡寻根"的序幕。谁也没想到,这场文明探寻,将彻底改变东海格局。
春分这天,阿蛮奉命出使渤海国。这个由靺鞨人建立的地方政权,多年来摇摆于唐与突厥之间。此次出使,是要说服渤海王全面推行唐制。
"学士此行凶险。"临别时,晋阳公主递上一个锦囊,"孙爷爷新研制的'还魂丹',或可保命。"
渤海国都上京龙泉府,是一座仿长安而建的都城,却总透着几分形似神非。渤海王大钦茂在冰雕玉砌的宫殿接见唐使,态度不冷不热。
"小王地处苦寒,怎敢与天朝比肩?"这位雄主把玩着阿蛮献上的《贞观礼乐图》,眼中闪着复杂的光,"何况我靺鞨儿郎,最恶束缚。"
阿蛮不慌不忙,命人抬上一个红木箱子:"陛下请看。"
箱中是一套特制的农具——铁犁铧加了防冻涂层,耧车适应了黑土耕作,连镰刀都改成了适合收割燕麦的弧度。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捆耐寒稻种,标签上写着"辽东试种,亩产三石"。
"此乃将作监按靺鞨气候特制的农具。"阿蛮亲自演示用法,"若陛下允准,可先在五京试行。"
大钦茂的指尖在犁铧上轻轻划过。作为农耕文明的仰慕者,他太明白这些改良意味着什么——那可能是让子民永远摆脱饥荒的希望。
三日后,渤海国发生剧变。大钦茂宣布全面采用唐制,不仅派贵族子弟入长安学习,更在国中广设"唐学馆"。作为回报,阿蛮代表大唐承诺,帮助渤海训练水师以抗新罗侵扰。
"学士用了什么妙法?"随行的年轻译官好奇地问。
阿蛮望着正在搬运农具的渤海百姓,轻声道:"文明传播如春风化雨,先润物,后育人。"
初夏时节,两个震撼人心的消息几乎同时抵达长安。刘仁轨的船队确认"夷州"确与中原同源,岛民保存的《山海经》残卷,记载了徐福东渡的史实;而更惊人的是,船队继续东行,竟发现了更大的"流虬群岛",其上已有倭人、新罗人建立的贸易点。
"天佑大唐!"李承乾在朝会上高举奏报,"传旨:设'安东都护府'统辖新附岛屿,命刘仁轨为第一任都护。夷州子弟愿入长安者,按国子监例优待!"
与此同时,另一支由波斯学者率领的探险队,沿陆上丝路西行,最终抵达了拂菻国(拜占庭帝国)。拂菻皇帝君士坦斯二世对大唐文明向往已久,不仅厚待使者,更派主教携希腊典籍回访。
"东西两大文明,终于要握手了。"阿蛮在鸿胪寺翻阅着《拂菻风物志》,心潮澎湃。这本由探险队编写的着作,详细记录了拜占庭的政制、科技与文化,其中"希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