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370章 岐仁堂的"救命方":三起沉疴里的中医理

第370章 岐仁堂的"救命方":三起沉疴里的中医理(3/3)

是从医院'判了刑'的人。"

    岐大夫笑着拍他肩膀:"这就对了。病就像田里的草,用药除了草,还得勤翻土、多施肥(养正气),不然草还会长。你守住了'不戕害身体'的规矩,正气足了,啥邪也难近身。"

    四、铜炉药香里的理:治病不是"拆零件"

    傍晚时分,药铺里的人渐渐少了。小知蹲在铜炉边,看着里面的药渣慢慢熬成浓汤,忽然问:"师父,您说为啥有些人在大医院治不好,来您这儿喝几剂药就好?是不是中医比西医厉害?"

    岐大夫正用竹筛子筛药粉,闻言停了手:"不能这么说。西医有西医的好,比如受了外伤、断了骨头,他们能缝能接,这是本事。只是治病就像修房子,西医可能更擅长看'哪块砖坏了',中医更擅长看'房梁歪没歪'——房梁歪了,光换砖没用,得把梁正过来。"

    他指着药柜里的真武汤药料:"就像陈祥全,西医查出来'七种毛病',就像说'东墙裂了、西墙漏了、屋顶塌了',于是东边补砖、西边糊纸、屋顶盖瓦,忙得团团转,可没看见是地基歪了(阳虚)。中医不看那些'墙',只看'地基',把地基正了(温阳),墙自然就慢慢结实了。"

    小知又问:"那为啥姚奶奶和张叔,医院说'没法治',您却能治?"

    "因为他们看的是'东西',我看的是'人'。"岐大夫拿起本《伤寒论》,"医院可能看到肺里有'东西',就觉得这'东西'除不掉了;可中医看的是'人能不能扛住'——只要正气还在,就有办法。就像庄稼地里长了杂草,只要根还活着,除了草,还能再发芽。"

    他翻到真武汤那一页:"《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才是治病的根本。陈祥全后来走了,不是因为病本身,是因为他停了扶正气的药,又用了伤正气的东西,把最后一点阳气耗没了。姚秀招和张政文能好,不光是药对,更因为他们听劝,护住了正气。"

    这时,隔壁的王婶来拿药,听见这话接茬:"可不是嘛!我去年心口疼,去城里医院查,说'血管窄',让我吃药。后来来岐大夫这儿,他说我是'肝气郁',开了逍遥散,又让我别总跟儿媳妇置气,喝了半个月就不疼了——您说这不是怪了?"

    岐大夫笑着递过药包:"不怪。你总生气,肝气堵了,气血就不畅,心口自然疼。逍遥散疏肝理气,再加上你少生气,气血顺了,疼就没了。这就像水管堵了,光换水龙头没用,得把管子里的淤堵通开——中医就是那个'通管子'的,不光通,还教你别往管子里扔脏东西。"

    王婶走后,小知把熬好的药装进瓦罐,看着夕阳把药铺染成金红色,忽然懂了:岐仁堂的药香里,藏着的不是什么"神方",而是"看人"的智慧——不盯着病名看,只盯着"人"的虚实寒热;不光用药治病,更教人选对日子过。

    就像那铜炉里的药,无论煮的是真武汤还是逍遥散,说到底都是在帮人找回"阴阳平衡"的本分。人只要守住这份本分,不瞎折腾自己,病邪自然就没了落脚的地方。

    夜色渐深,岐大夫锁上药铺门,铜炉里的余温还在。远处传来几声犬吠,他想起陈祥全当年若能多喝一个月药,或许也能像姚秀招、张政文这样,在田埂上晒着太阳过日子。说到底,治病的药再好,也得配上"信"与"守"——信中医的理,守养身的道,这样药才能起效,命才能安稳。

    这大概就是岐仁堂能立住脚的缘故:药是真药,理是真理,待人是真心。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