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遗址
1. 肇州古城遗址
位于肇州镇内,是辽金时期肇州故城的遗址,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遗址现存夯土城墙遗迹,周长约3公里,城墙残高2-4米,部分地段保留较为完整,可清晰看到城墙的夯筑层次;城内发现多处房屋地基、灰坑、陶窑等遗迹,出土过辽金时期的陶罐、陶碗、铁器(农具、兵器)、铜钱等文物。据史料记载,该古城为辽金时期肇州的治所,是当时松嫩平原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担着边疆治理与物资集散的功能。目前,遗址已被列为黑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边设置了保护围栏与文物说明牌,城内未进行大规模开发,仅保留原始地貌,游客可沿城墙遗迹漫步,感受古代城池的规模与布局,了解辽金时期的边疆历史。
2. 丰乐镇清末民初商铺遗址群
位于丰乐镇老街区,是清末至民国时期丰乐镇作为商贸重镇的历史见证,占地面积约200亩,保留了30余间清末民初时期的商铺建筑。这些建筑多为砖木结构,采用“前店后宅”的布局,门面为木质推拉门,屋檐下设有雕花装饰,部分建筑仍保留着当年的店铺招牌(如“杂货店”“粮栈”“当铺”等)。遗址群内还留存着当年的商会旧址、客栈遗址、马厩遗址等,出土过铜钱、商号印章、账本、瓷器等文物,反映出当时丰乐镇商贸繁荣的景象。近年来,当地对部分保存较好的商铺进行了修缮,开设了“民俗博物馆”,展示当年的商品、交易工具、生活用具等,游客可走进修缮后的商铺,感受清末民初的商贸氛围,了解肇州县近代商业发展历史。
3. 朝阳沟油田早期开发遗址
位于朝阳沟镇境内,是大庆油田朝阳沟区块早期开发的历史遗迹,占地面积约50亩。遗址保留了上世纪60年代油田开发初期的钻井井架、抽油机、储油罐等设备,部分设备仍保持着当年的工作状态;还留存着早期石油工人的“干打垒”住房(土坯墙、茅草顶)、食堂、会议室等生活与工作设施,室内陈列着当年的生活用品(被褥、餐具、劳动工具)、工作文件、老照片等,还原了石油工人的艰苦创业场景。遗址内设有“朝阳沟油田开发纪念馆”,通过图文与实物展示油田发现、开发的历程,讲述石油工人与当地农民互助协作的故事。该遗址不仅是石油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也体现了肇州县“农工互补”的发展特色,吸引着对工业历史与地方发展感兴趣的游客。
(三)古刹与宗教场所
肇州县历史上因多民族聚居与移民迁入,形成了多元的宗教文化,现存少量宗教活动场所,多为民间自发维护,规模不大,体现了地方宗教文化的低调传承。
1. 肇州镇慈云寺
始建于民国初年,由当地佛教信徒募资修建,最初为三间土坯房组成的小型寺院,供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佛像。新中国成立后,寺院曾一度停办,20世纪90年代经信徒自愿修缮与扩建,形成现有的规模,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有正殿、配殿、寮房、香炉等建筑,整体风格简洁朴素,无繁复装饰。正殿内的佛像由本地工匠雕刻,造型庄重;配殿用于存放佛教经典与法器。寺院不对外收取门票,仅在佛教传统节日(春节、中秋、佛诞日)举办简单的祈福法会,参与人员多为本地信众,平日保持清净,是肇州县内留存时间最长的佛教活动场所。
2. 肇州镇清真南寺
建于1920年,由当时迁入肇州县的回族群众集资修建,为满足县域内回族群众的宗教生活需求而设。寺院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礼拜殿,采用中式坡屋顶设计,屋顶覆盖青瓦,门窗装饰融入伊斯兰文化元素(几何图案、阿拉伯文字浮雕),殿内陈设简洁,仅保留宗教活动必需的设施(礼拜毯、宣讲台等)。清真南寺还设有沐浴室、讲经室等附属建筑,服务于信众的日常宗教活动。寺院主要在伊斯兰教传统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举办集体活动,平日由信众自发管理,保持着与周边社区的和谐共处,体现了肇州县民族宗教文化的包容与尊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五、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
(一)民俗风情
肇州县的民俗风情融合了东北地域特色、农耕文化传统与多民族习俗,呈现出朴实、鲜活的特点,既保留着传统韵味,也随着时代发展融入新的元素。
1. 生产生活中的民俗习惯
农村地区保留着浓厚的农耕民俗,“春耕开犁”时,部分村落会举行简单的仪式,由村里经验最丰富的老农率先下犁,其他村民随后跟进,寓意“开好头、保丰收”;“夏种互助”是延续多年的传统,农忙时节,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