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近代农业发展与地方建设人物
1. 农田水利建设推动者(李姓,1915-2000)
新中国成立初期,李姓农民出身的干部在肇州县负责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当时肇州县农业灌溉条件落后,粮食产量受天气影响较大,他带领群众修建灌溉渠道,引嫩江水灌溉农田,先后组织修建了多条干渠与支渠,覆盖数十万亩耕地。在施工过程中,他身先士卒,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解决了渠道设计、土方施工等多个难题。通过农田水利建设,肇州县水稻种植面积大幅扩大,粮食产量显着提升,为成为黑龙江省商品粮基地奠定了基础。退休后,他仍关注水利设施维护,经常到田间地头查看渠道运行情况,为农业生产建言献策。
2. 农业科技推广专家(张姓,1930-2018)
张姓农业科技人员长期在肇州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20世纪70年代起,他致力于玉米、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试验田,筛选优良品种,探索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技术措施。他深入乡村,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手把手教农民使用新技术,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在他的推动下,肇州县玉米、大豆平均亩产大幅提高,多个优良品种在全县推广种植。他还编写了《肇州县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手册》,成为农民种植的实用指南,多次获得省级“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称号,被誉为“农民的科技贴心人”。
四、必游景点与历史遗址
肇州县的景点与遗址,既有展现农耕文明与乡村风情的休闲场所,也有承载古代历史与移民文化的历史遗迹,还有体现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景观,满足不同游客的游览需求。
(一)必游景点
1. 肇州县农耕文化博览园
位于肇州镇西北部,占地面积约500亩,是集中展示肇州县农耕文明与农业发展的综合性园区。博览园分为“农耕历史展区”“现代农业展区”“农事体验区”三大板块。农耕历史展区通过实物陈列(传统农具、农村生活用品)、场景复原(老式农家院、打谷场)、图文介绍等形式,展现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农耕技术演变与农村生活变迁;现代农业展区展示无人机播种、智能温室、节水灌溉等现代化农业设备与技术,游客可通过互动体验了解智慧农业的运作模式;农事体验区设有稻田插秧、玉米收割、蔬菜采摘等项目,游客可在不同季节参与农事劳动,感受农耕乐趣。博览园内还修建了休闲步道、景观湖、休憩凉亭等设施,兼具科普教育与休闲观光功能,是了解肇州县农业历史与现代发展的核心场所,尤其适合亲子游与研学活动。
2. 兴城镇松花江沿江湿地公园
地处兴城镇松花江沿岸,总面积约2000亩,依托松花江的自然湿地与滩涂资源打造。公园内保留了大面积的芦苇荡、沼泽地与天然草场,是众多水鸟(白鹭、野鸭、大雁等)的栖息之地,春季可见候鸟北迁,秋季可赏芦苇泛黄,四季景观各具特色。园内修建了木栈道、观景台、观鸟屋等设施,游客可沿栈道漫步,近距离观察湿地生态;观景台矗立江边,可俯瞰松花江蜿蜒流淌与两岸田园风光;观鸟屋配备望远镜,方便游客观察鸟类活动。公园还设有“渔家乐”体验区,游客可参与撒网捕鱼、垂钓等活动,品尝新鲜的江鱼美食,感受沿江渔村的生活氛围。
3. 三井镇中草药种植观光园
位于三井镇境内,是肇州县特色产业与乡村旅游结合的代表景点,占地面积约1000亩,种植有板蓝根、甘草、黄芪、防风等多种中草药。观光园内划分不同的种植区域,每种中草药旁均设有标牌,标注名称、功效、生长周期等信息,游客可沿田间步道游览,了解中草药知识。园内还建有“中草药文化长廊”,通过图文与实物展示中草药的历史、炮制工艺与药用价值;“中草药加工体验区”允许游客参观药材清洗、切片、烘干等初加工过程,部分环节可参与互动。每年夏季,中草药开花时节,园区内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景观,吸引摄影爱好者前来取景;秋季采收季节,还会举办“中草药采收节”,开展采收比赛、药材辨识等活动,增强游客参与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4. 榆树镇民俗体验村
地处榆树镇西部,由多个保留东北传统风貌的村落改造而成,聚焦展示东北农村民俗文化与生活场景。村内复原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北农家院(土坯房、土炕、篱笆墙),室内陈设老式家具、厨具、农具等,还原了传统农村生活状态;“民俗表演区”定期举办东北秧歌、二人转、皮影戏等民间艺术表演,游客可参与扭秧歌、学唱二人转等互动活动;“农家美食区”提供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