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现代:农业发展与县域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肇州县始终以农业发展为核心,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引嫩江水灌溉农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粮食产量大幅提升,成为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世纪80年代后,肇州县开始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特色种植与养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1992年,肇州县划归大庆市管辖,依托大庆市的工业优势,开始发展农业与工业协同产业,如农产品深加工、油田配套服务等,县域经济结构逐步优化。进入21世纪,肇州县聚焦乡村振兴,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与电商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文化脉络
1. 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
肇州县历史上是多民族聚居区域,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等民族在此长期生活,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格局。蒙古族的游牧文化与汉族的农耕文化相互影响: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摔跤、赛马、射箭等竞技活动)在部分乡镇仍有举办,牧民的马头琴演奏、长调演唱等艺术形式得以传承;汉族的东北秧歌、二人转等民间艺术在城乡广泛流传,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充满地域特色。满族的萨满文化(祭祀仪式、民间故事)在部分村落仍有留存,传统服饰、饮食习俗(如黏豆包、苏子叶饽饽)融入日常生活。回族的清真饮食文化与宗教习俗也在县域内得到尊重与传承,清真寺周边形成了特色清真餐饮街区。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借鉴,形成了“尊重差异、包容共生”的文化氛围。
2. 移民文化与农耕文明的积淀
清末至民国时期,大量汉族移民迁入肇州县,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农耕技术与生活习俗,与本地民族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移民文化。移民们开垦荒地、修建村落,在艰苦的环境中形成了“勤劳质朴、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融入到县域文化之中,成为肇州县文化的重要底色。农耕文明在此积淀深厚,农民“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的生产节奏,孕育了重视时节、务实肯干的文化品格;民间流传的农事谚语(如“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农耕歌谣,记录了农业生产的经验与智慧;传统农具(如犁、耙、镰刀、石磨)在乡村仍有使用,部分被收集到农耕文化展览馆,成为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3. 现代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肇州县的文化不断创新,传统与现代元素相互融合。在农业领域,“智慧农业”技术(无人机播种、物联网监测)的应用,改变了传统耕作方式,也催生了“农业科技文化”,县域内定期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农机操作大赛,传播现代农业知识。在文化活动方面,除传统节日庆典外,还举办“农民丰收节”“农产品展销会”“乡村文化节”等活动,展示农业成果与乡村文化,吸引游客参与。同时,肇州县注重文化设施建设,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为居民提供图书阅读、文艺排练等服务,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历史人物
肇州县的历史人物,既有古代戍边守土、推动区域开发的先民代表,也有近代为农业发展、地方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者,他们的事迹虽未广为人知,却深深融入县域发展的历程。
(一)古代地方治理与开发人物
1. 辽金时期戍边官员(耶律氏,名不详)
辽代时期,一位耶律氏官员(契丹族)被派往肇州(今肇州县境内)担任戍边将领,负责管辖松嫩平原南部的边疆地带。他组织军民修筑城池、开垦农田,既抵御外敌入侵,又推动农业生产,将中原地区的农耕技术传授给当地少数民族,促进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同时,他还设立驿站,加强肇州与辽朝上京的联系,推动了区域物资交流与文化传播,为肇州地区的早期开发奠定了基础,其事迹在辽代史料中留有简要记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 清代蒙地放垦中的移民领袖(王姓,1860-1935)
清末“蒙地放垦”期间,王姓移民从山东迁入肇州县(时属肇州直隶厅),因善于组织协调、乐于助人,被移民推举为领袖。他带领移民与蒙古族牧民协商土地开垦事宜,制定公平的土地分配规则,避免民族冲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