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榆树镇
位于肇州县西部,行政区域面积189平方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该镇以绿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特色,依托连片的耕地资源,打造了“绿色水稻观光带”,游客可在水稻生长季体验插秧、除草等农耕活动,秋季参与收割、脱粒等农事体验。榆树镇还保留着多处东北传统民居,部分村落改造为“民俗体验村”,展示东北农村生活场景与农耕工具,吸引游客感受乡土文化。
10. 新福镇
地处肇州县中部,行政区域面积201平方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该镇聚焦优质杂粮种植,培育了小米、绿豆、红豆等特色杂粮品牌,通过“绿色认证”与“地理标志产品”申报,提升产品知名度。新福镇还建设了杂粮加工园区,引进先进加工设备,生产杂粮粉、杂粮粥料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形成了“杂粮种植—加工—电商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
(二)乡域概况
1. 托古乡
位于肇州县西北部,行政区域面积178平方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该乡以农业为主导,粮食种植与特色养殖并行,玉米、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同时发展肉驴养殖,培育了多家肉驴养殖合作社,驴皮、驴肉产品供应周边加工企业。托古乡还利用闲置校舍改造为“农耕文化展览馆”,展示传统农具、农村生活用品,传承农耕文化。
2. 万宝乡
地处肇州县东部,行政区域面积165平方公里,下辖5个行政村。该乡是肇州县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以露地蔬菜与棚室蔬菜种植为主,品种包括白菜、萝卜、番茄、黄瓜等,产品主要供应大庆市区及周边城市农贸市场。万宝乡还发展蔬菜保鲜与初加工产业,建设了多个恒温冷库,延长蔬菜保鲜期,保障四季供应。
3. 杏山乡
位于肇州县南部,行政区域面积182平方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该乡依托临近松花江的区位优势,发展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水稻种植采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河蟹,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杏山乡还建设了水稻加工企业,生产精米、糙米等产品,打造区域优质大米品牌。
4. 双发乡
地处肇州县北部,行政区域面积159平方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该乡以粮食种植与农机租赁为主要产业,玉米、大豆种植面积广阔,同时组建了大型农机租赁公司,拥有各类农业机械数百台(套),为全县农户提供机械化作业服务,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双发乡还注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修建了多条灌溉渠道与排水泵站,提升农业抗灾能力。
5. 朝阳乡
位于肇州县西部,行政区域面积172平方公里,下辖5个行政村。该乡以生态农业与林果种植为特色,在荒坡、荒地种植苹果、梨、葡萄等果树,打造“林果采摘园”,吸引游客前来采摘体验。同时,朝阳乡发展林下经济,在果园内套种中草药、食用菌等,提高土地综合效益,形成了“林果+林下经济”的立体种植模式。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肇州县的历史,承载着松嫩平原从游牧之地到农耕之乡的变迁,见证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形成了“古代边疆文化+近代移民文化+现代农耕文化”的独特脉络。
(一)历史沿革
1. 古代:边疆民族的聚居与更迭
早在新石器时代,肇州县所在的松嫩平原就有人类活动,境内多处遗址出土的石斧、陶罐、骨器等文物,证明当时已有先民在此从事农耕与渔猎生产。商周至秦汉时期,此地为东胡、秽貊等少数民族的游牧区域,各部落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早期的游牧文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属夫余国属地,夫余族在此发展农业与畜牧业,推动了区域早期开发。隋唐时期,纳入黑水靺鞨部落联盟范围,受唐朝忽汗州都督府管辖,中原文化开始在此传播,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提升。辽代,属上京道长春州,契丹族在此设立驿站与戍边据点,促进了边疆与中原的物资交流;金代,属上京路肇州,女真族在此建立行政机构,发展农业与手工业,境内出现了早期城镇。元明时期,属辽阳行省开元路、奴儿干都司朵颜卫,为蒙古族、女真族部落的游牧与狩猎之地,部落间的贸易与文化交流频繁。
2. 近代:移民开垦与行政建制的形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清代初期,肇州县属哲里木盟杜尔伯特旗札萨克属地,为蒙古族游牧区,实行“蒙旗封禁”政策,人口稀少。清末,随着“蒙地放垦”政策推行,汉族移民从山东、河北等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