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手中的《邸报》改版方案边角微卷,羊脂玉镇纸下压着半干的朱砂印泥。新增的 \"百姓说新政\" 专栏空白处,已用朱砂笔标满待填的案例 —— 从直隶水患后的赈灾粮款明细,到福建商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日志,每一处批注都透着雷厉风行的决断。
\"郡主,扬州送来的插画样本。\" 卫琳琅掀开厚重的棉帘,寒风裹挟着琉璃厂外冰糖葫芦的甜香窜进屋内。她袖中露出的绢画上,乐户少女摘下蓝头巾进入学堂的场景栩栩如生,少女发间还别着褪色的木簪,补丁摞补丁的襦裙下露出沾着泥点的粗布鞋。背景里的编钟与《诗经》竹简相映成趣,角落处甚至细致地描绘着窗外偷看的老乐工,那佝偻的身影藏在垂落的柳丝间,手中的胡琴弦已断了两根。
\"当地乐工将新政编成扬州清曲,每日在瘦西湖画舫上演,观者如潮。\" 卫琳琅指尖轻点绢画,\"听说连徽班的老先生都放下身段,要把这故事改成皮黄腔。\"
林璃接过画稿,指尖划过少女眼中的泪光,素绢上残留的胭脂痕迹在烛光下泛着微弱的血色。\"让陈墨竹在旁配些算筹图,\" 她忽然将画稿凑近炭盆,跳动的火苗映亮她眉间的朱砂痣,\"算算乐户脱籍后新增的赋税与科举人数,再标注十年内这些家庭的教育支出变化。\" 火光照在她眼瞳里,仿佛燃着两簇永不熄灭的烛火,\"再派青芽级暗探记录他入塾后的第一篇文章,要让天下人知道,废除贱籍不是纸上谈兵。\" 她突然转头看向窗外,远处宫墙的轮廓在雪幕中若隐若现,\"更要让那些守旧的老臣明白,这盛世该由万千子民共同书写。\"
真正的舆论战场在《邸报》的改版首印日。当带着墨香的报纸送到各府县,头版《丐儿执卷记》的插画率先抓住眼球:破衣少年跪在户籍册前,朱砂笔勾去 \"丐籍\" 的瞬间,颈间铜锁迸裂的细节被刻画得入木三分。配文用白话写成,结尾的 \"我也想喊一声 ' 先生 '\",让茶馆酒肆的茶客们纷纷传阅,甚至有老学究放下身段,向识字的茶僮打听内容。
保守派的反击来得迅猛。元宵节刚过,街头巷尾突然出现匿名揭帖,绘着女子举刀夺产的血腥画面,配文 \"牝鸡司晨必致家破\"。林璃却带着卫琳琅走进天桥茶馆,看着说书人正绘声绘色讲述 \"李寡妇智斗族叔\" 的故事 —— 那正是徽州府真实的女子继承案,被改编成评话后,末了总加一句:\"列位看官,如今女子能持家,商铺账目比男儿还清楚哩!\"
\"苏锦,\" 她将揭帖拍在绿萝卫呈递的舆情周报上,\"把扬州乐户献《韶乐》的折子戏录像,用西洋皮影机在顺天府衙前播放。\" 所谓录像,是天工院匠人用三十六块玻璃画片制成的转动装置,配合乐户现场演奏,重现金銮殿上编钟齐鸣的场景。当光影中乐工摘下贱籍标记的画面投在白布上,围观百姓的惊叹声盖过了守旧派的叫骂。
最巧妙的宣传藏在细节里。林璃让陈墨竹将各省贱籍人口纳税数据转化为柱形图,用不同颜色标注脱籍前后的变化,随《邸报》附送百姓家中。山西票号的李东家看着图上 \"乐户纳税增长两成\" 的朱砂标注,摸着账册上女儿工整的汇兑记录,终于松口允许女儿参与年终盘账。
三月三蟠桃宫庙会,绿萝卫暗探化身货郎,担子里的胭脂水粉匣底印着新政条款,绣着缠枝莲的帕子角落藏着 \"女子可继产\" 的简笔画。最绝的是天工院研制的 \"显影风筝\",放飞后在云端显现 \"废除贱籍,万民同乐\" 的字样,让踏青的百姓们纷纷驻足仰望。
朝堂之上,林璃将民间收集的百份 \"新政受益状\" 铺在龙案,每张都按满红指印。鄂尔泰看着丐户子弟的习字作业、乐户匠人绘制的曲谱,忽然发现这些曾经的 \"贱民\" 文字工整、乐理精通,竟挑不出半分错处。\"诸位大人,\" 她举起扬州百姓联名信,\"不是新政破坏礼法,是礼法本就该护佑百姓。\"
舆论的力量在边疆显现奇效。云南蛊户首领带着族人捧着新修的《滇南本草》进京,其中收录的三十六种毒理知识,正是蛊户脱籍后无偿贡献。\"郡主,\" 老者的头帕上绣着北斗纹,\"如今我的孙女能入学堂,她画的草药图,比我口传的清楚百倍。\"
面对守旧派 \"妖术惑众\" 的弹劾,林璃反而将蒸汽印刷机搬到午门广场,让官员们亲眼见证报纸的印制过程。当他们看到铅字排版、蒸汽压印的标准化流程,听到围观百姓对 \"女学开蒙\" 专栏的交口称赞,弹劾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