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轻声问。
老奶奶愣了一下,连忙把油放回货架:“啥?基因改造的?那可不能买,我孙女说吃了会变异。”
这时,粮油店老板走过来,无奈地说:“其实这油和普通油没区别,就是抗除草剂,产量高,所以便宜。但我不敢标清楚啊,一标就没人买了,我这小本生意,经不起赔。”
林薇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她忽然明白,标识标准不只是一个标签的问题,更是要在技术、商业和消费者认知之间找到平衡点。那天晚上,她在会议纪要上写下:“标识的目的不是‘警示’,而是‘告知’,要让消费者在了解真相的前提下,自主选择。”
规范小组最终达成共识:产品包装正面必须用不小于三号的加粗字体标注“基因编辑”,紧跟其后用括号注明编辑目的,如“(抗虫)”“(增产)”“(营养强化)”;禁止使用“天然”“有机”“非转基因”等误导性词汇;对于涉及宗教、文化禁忌的产品,如用猪基因编辑的小麦,需在包装正面加贴“含特定动物源基因”的特别标识,并附上简要说明。
标准草案公示那天,绿谷生物的实验室里,林薇看着培养皿里正常分裂的番茄细胞,终于松了口气。张野拿着一份新的包装设计图走进来,上面印着一个鲜红的番茄,旁边用加粗的黑色字体写着“基因编辑番茄(抗冻)”,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本产品通过CRISPR技术编辑抗冻基因,安全性已通过国家认证,可放心食用。”
“咱们的抗冻番茄,终于能光明正大地走进市场了。”张野笑着说。
林薇点点头,目光望向窗外。她知道,即使有了标识标准,消费者对基因编辑食品的接受度还需要时间。但至少从今天起,那些货架上的食品不再戴着“面具”,消费者可以看着标签,清楚地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为什么它和普通食品不一样。
三个月后,林薇在超市里看到一位年轻妈妈拿着她们公司的抗冻番茄,仔细看着标签上的“基因编辑(抗冻)”字样,然后转头对身边的孩子说:“这个番茄冬天也能保持新鲜,是科学家用新技术培育的,我们买几个尝尝好不好?”
孩子点点头,伸手去拿番茄。林薇站在不远处,看着那对母子的背影,忽然觉得所有的争论和疲惫都值得了。她知道,标签之下,不只是一个个经过基因编辑的食品,更是技术与伦理的平衡,是科学与公众的信任,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希望。
超市的广播里传来轻柔的音乐,林薇低头看了看手里的购物篮,里面放着一袋标注“基因编辑(营养强化)”的黄金大米。她想起规范小组成立时,陈默说过的一句话:“真正的伦理,不是阻止技术进步,而是让技术在阳光下发展,服务于人。”
她提着购物篮走向收银台,心里充满了期待。她期待有一天,消费者看到“基因编辑”这四个字时,不再是恐慌和排斥,而是平静地了解、理性地选择;期待有一天,CRISPR技术培育的食品能走进更多家庭,让更多人享受到技术带来的便利;期待有一天,标签之下的真相,能成为连接科学与公众的桥梁,而不是隔阂。
走出超市时,夕阳洒在街道上,给万物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林薇抬头望去,远处的天空格外晴朗,就像她此刻的心情,也像基因编辑食品未来的路——虽然还有挑战,但充满了希望。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