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的指甲在实验报告的“安全性评估”栏上划出一道浅痕,目光死死盯着显微镜下那组略显异常的细胞分裂图像。培养皿里的番茄细胞是上周刚用CRISPR-Cas9编辑过的,目的是让表皮生成更多抗冻蛋白,这样北方冬季的运输损耗能降低40%。可现在,第三组样本的细胞壁出现了不规则凸起,像是被什么力量强行撑破的。
“又出问题了?”实验室门被轻轻推开,张野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疲惫。他手里攥着一份皱巴巴的报纸,头版标题用加粗黑体写着——“基因编辑食品流入市场,消费者知情权谁来保障?”
林薇没抬头,将显微镜的倍数调大:“抗冻基因的插入位点好像影响了邻近的细胞壁合成基因,虽然只是万分之三的概率,但……”
“但对‘绿谷生物’来说,万分之三就是不能存在的风险。”张野把报纸拍在实验台上,指腹按在标题旁的消费者采访段落,“你看这位老太太,买了咱们去年试点的抗虫玉米,吃了半个月才知道是基因编辑的,现在天天担心会不会得癌症。”
林薇终于直起身,实验室的白光在她眼底投下一片冷色。作为绿谷生物的首席研究员,她比谁都清楚CRISPR技术的精准度——编辑抗虫基因时,她亲自设计了二十组向导RNA,确保不会误触其他功能基因。可消费者不信,就像他们不信“辐射育种”和“转基因”的区别,只要听到“基因”两个字,就自动和“危险”画上等号。
“总部那边怎么说?”林薇揉了揉太阳穴。
“还能怎么说?”张野苦笑,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红头文件,“国家要成立‘基因编辑食品伦理规范小组’,咱们公司被点名要派人参选,负责制定标识标准。下周一开始,我得去市里开会,这边的实验……”
“我盯着。”林薇接过文件,指尖触到“伦理”两个字时,忽然想起三年前第一次走进实验室的场景。那时导师告诉她,CRISPR技术能让粮食产量翻倍,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不再挨饿。可现在,她研究的抗冻番茄还没走出实验室,就要先面对一场关于“标签”的战争。
规范小组的第一次会议设在市科技馆的圆形会议室,十二张座椅围着一张巨大的实木桌,桌上摆着不同品牌的基因编辑食品样品——从抗除草剂的大豆油,到富含Omega-3的鸡蛋,甚至还有能预防维生素A缺乏的黄金大米。林薇刚坐下,就注意到对面坐着一个穿藏青色西装的男人,胸牌上写着“陈默,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
“我先提个问题。”陈默率先开口,手指敲了敲面前的黄金大米包装,“这袋米上只写了‘营养强化大米’,没提任何‘基因编辑’的字样。如果不是提前知道,谁能想到这是经过基因改造的?”
坐在他旁边的农业局代表立刻反驳:“黄金大米的安全性已经过国际认证,而且标注‘营养强化’已经符合现有标准,没必要特意强调‘基因编辑’,反而会引起恐慌。”
“恐慌源于未知,不是源于告知!”陈默的声音陡然提高,“去年有位糖尿病患者,吃了没标注的基因编辑降糖土豆,结果和降糖药产生反应,差点低血糖休克。如果包装上写清楚了,会出这种事吗?”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林薇看着桌上那些包装精美的食品,忽然发现一个共性——它们都用最大号的字体标注着“有机”“天然”“非转基因”,却把真正关键的“基因编辑”字样藏在配料表最末尾,用比蚂蚁还小的字体印刷。
“我认为,标识首先要‘醒目’。”林薇打破沉默,将自己准备的样品盒推到桌子中央,里面装着三个一模一样的番茄,只是标签不同——第一个用红色加粗字体写着“基因编辑(抗冻)”,第二个把字样放在角落,第三个则完全没标,“我们做过消费者调研,87%的人会忽略配料表末尾的小字,所以必须把‘基因编辑’四个字放在包装正面,字号不能小于产品名称。”
“可这样会影响销量!”一位食品企业代表急了,“现在消费者对基因编辑有偏见,明晃晃标出来,谁还会买?”
“销量不能凌驾于知情权之上。”张野适时补充,打开投影仪展示出一组数据,“过去两年,因未标注基因编辑成分引发的消费纠纷增长了120%,其中30%涉及健康问题。我们制定标准,不是为了阻碍技术发展,而是为了让消费者有选择的权利。”
接下来的几周,会议变成了一场场拉锯战。企业代表们担心销量,农业专家们强调技术安全,消费者代表则坚持“零隐藏”。林薇和张野几乎每天都泡在会议室里,有时为了一个标签的颜色争论到深夜——红色会不会太刺眼?黄色会不会不够醒目?要不要加个警示符号?
转机出现在一次实地调研中。规范小组去了城郊的农贸市场,林薇看到一位老奶奶在粮油区徘徊了很久,最终拿起一袋标价15元的大豆油。她走过去,发现那袋油的配料表上写着“抗除草剂大豆”,却没提“基因编辑”。
“阿姨,您知道这大豆油是经过基因改造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