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加密的优势在 1968 年初的一次实战中首次显现。敌方截获了一份关于 “羊群转移” 的电文,轻易破解了表层的蒙语 —— 确实是关于牧民转场的内容。但他们不知道,在数学加密层里,“羊群” 对应 “装甲部队”,“转场路线” 隐藏着进攻坐标。当我方部队按计划行动时,敌方还在盯着牧民的动向。
那顺在分析截获的敌方破译报告时,发现他们完全没意识到蒙语语法的加密作用,只把格的变化当作翻译错误。“就像当年日本人破译不了红军的方言密码一样。” 他把报告递给老李,后者正在演算新的迭代次数,“现在看来,语言这层比数学层更让他们头疼。”
四、密码本的温度:在草原与战场之间
1968 年夏,第一批正式密码本下发到各边防部队。与 1962 年核密码那种纯数字的冰冷封面不同,新密码本用牛皮装订,封面上烫着蒙汉双语的 “通信手册” 字样,翻开第一页是一句蒙语谚语:“草原的风听得懂牧民的话”—— 只有内部人才知道,这是密码本的验证语。
在内蒙古边防团,其其格负责培训报务员。她发明了 “情景记忆法”:把 “进攻”(底层密码 “62”)对应成 “套马”,套马的动作(主格)表示准备进攻,套马的工具(工具格)表示进攻武器,套马的结果(被动态)表示进攻成功。战士们很快掌握了这种方法,某骑兵连的报务员说:“就像用蒙语讲战斗故事。”
但在纯汉族部队,蒙语层的加密成了难题。新疆某步兵团的报务员大多来自河南,对着 “??????”(山)的五种变格愁眉不展。老李不得不设计 “辅助对照表”,把语法变化转化为数字代号,比如 “-ыг” 对应 “05”,“-д” 对应 “07”,让不懂蒙语的报务员也能操作。
这种妥协引发新的争论。那顺认为这会削弱语言加密的效果:“敌人一旦拿到对照表,语法层就成了摆设。” 老李却拿出测试数据:加入数字代号后,加密效率提升 40%,误码率下降到 0.3%。“实战中,速度和准确性比绝对安全更重要。” 两人在团部的煤油灯下争到后半夜,最后决定只在汉族部队使用对照表,且每季度更换一次代号。
密码本在实战中不断生长出奇特的 “方言”。西藏军区的藏族报务员在使用时,悄悄加入了藏语的敬语体系,让加密多了一层尊称变化;云南边防的傣族战士则用傣语的声调差异来区分密钥等级。当这些 “变体” 反馈到编译组时,那顺感慨:“就像草原上的河流,到了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河道,但源头始终是那片雪山。”
1969 年春,某侦察分队深入敌后,靠密码本与基地保持联系。一次紧急呼叫中,报务员用蒙语 “???????(火)” 的 “被动态” 表示 “遭到攻击”,敌方监听人员以为是普通的火灾报告。当救援部队赶到时,敌人还在按 “火灾” 部署防御。事后该报务员在总结中写道:“是密码本里的‘火’救了我们。”
王参谋在检查各部队的密码使用记录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蒙古族报务员更擅长从语法变化中捕捉隐藏信息,汉族报务员则对数字密钥的细微差别更敏感。“这正好印证了双重加密的意义。” 他在报告中写道,“两种思维方式的互补,让密码更难被破解。”
深秋的草原开始落雪,其其格带着新修订的密码本来到一个偏远哨所。老报务员巴特尔从枕下掏出用了一年的旧密码本,纸页边缘已经磨烂,上面用蒙语标注着密密麻麻的使用心得。“这个‘?????’(朋友)的复数形式,我发现可以表示友军的不同建制。” 他指着自己的批注,眼里闪着光,“就像我们牧民给每只羊都取名字,密码也会认主人。”
五、传承的密码:从草原到未来
1972 年,《双重加密通信规范》正式颁布,其中 1962 年核密码的改进算法和蒙语语法加密规则被列为核心内容。规范的附录里,收录了那顺团队整理的《蒙语语法加密对照表》和老李设计的《密钥迭代公式》,两种看似不相干的知识体系在此达成奇妙的和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套加密体系在 1979 年的边境冲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据战后解密的档案显示,敌方截获的我方电文超过 300 份,虽然成功破译了其中 27 份的数学层,但在语言层全部失败。某份被标注为 “牧民转场通知” 的电文,实际内容是炮兵阵地部署,其蒙语的 “位格” 变化隐藏了具体坐标。
那顺在 1985 年退休前,主持编纂了《军事蒙语加密词典》,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