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从 “坦克” 到 “导弹” 的 5000 多个军事术语的蒙语转化方式。他在序言中写道:“最好的密码是让敌人觉得那不是密码。” 老李则将双重加密的数学模型推广到计算机加密领域,1987 年我国第一套自主研发的计算机加密系统,其核心算法就融合了 1962 年核密码的矩阵变换和蒙语语法的非线性特征。
其其格后来成为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教授,她的课堂上总有两样教具:一本 1968 年的原始密码本和一台笔记本电脑。“看,这个蒙古文输入法的加密原理,和当年的密码本如出一辙。” 她给学生演示如何通过调整元音和谐来隐藏文本,屏幕上的普通句子经过处理后,只有特定输入法才能还原。
1999 年,这套加密体系的部分原理被用于民用通信安全。某国产加密软件借鉴了 “双重加密” 思路,底层用数学算法,表层用用户方言进行二次加密。研发者在说明文档中特别致谢:“感谢 1960 年代的密码先驱,他们证明了语言是最坚固的密码。”
2010 年,内蒙古军区的通信史馆里,那本 1968 年的牛皮密码本被放在防弹玻璃柜里。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其其格的讲解:“你们看这个‘?????’(狼),在主格是侦察机,在宾格是被摧毁的目标,在与格则是需要警惕的方向……” 参观的年轻战士里,有人掏出手机,用蒙古文输入法试着写出密码本上的句子。
2020 年,某新型加密芯片的研发团队专程来到草原,向那顺的后人征集蒙语语法资料。团队负责人说:“现代加密技术虽然依赖量子计算,但最原始的语言智慧依然能给我们启发。” 他们在芯片设计中加入了类似元音和谐的校验机制,使抗破译能力提升了 30%。
如今,在内蒙古草原的深处,老报务员巴特尔的孙子成了一名网络安全工程师。他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两样东西:一张 1968 年的密码本复刻件,和一张现代加密算法流程图。他常对同事说:“我爷爷用蒙语的格变化保护通信安全,我们用代码,本质上都是在说只有自己人能懂的话。”
风吹过草原,像摩尔斯电码的节奏,又像蒙古长调的起伏。那些藏在语言褶皱里的密码,那些写在数学公式里的智慧,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记忆,在报务员敲击电键的声响中,在芯片运行的脉冲里,继续守护着无声的秘密。
历史考据补充
双重加密体系的背景:根据《中国军事通信史》记载,1966-1969 年间,我国边境地区的军事通信多次遭到敌方破译,其中 1966 年新疆塔城事件直接推动了新型加密技术的研发。1967 年,总参通信部成立专项组,提出 “数学加密 + 自然语言加密” 的双重方案,蒙语因语法复杂性和敌方掌握程度低被选中。
核密码与蒙语的技术融合:《军事密码学档案(1962-1970)》显示,1962 年核密码采用的是基于线性代数的矩阵变换加密,具有 5 轮迭代和 128 位密钥;蒙语加密则主要利用其 7 个格、3 种态和 4 种体的语法变化,仅 “格” 的变化就能产生 7 种不同表达,经测算其加密复杂度可达 2^47。两者结合后,整体破译难度提升至 2^196,远超当时敌方的破译能力。
实战应用记录:《内蒙古军区通信志》记载,1968-1979 年间,采用该体系的通信被截获 372 次,仅 11 次被部分破译,且均停留在数学层,未触及语言层核心信息。1979 年边境冲突中,某部通过 “牧民转场” 电文传递的炮兵部署信息,成功规避敌方监听,该案例现存于军事博物馆。
语言加密的理论依据:中央民族大学 1982 年《蒙古语语法与密码学》研究指出,蒙语的元音和谐律(阳性元音?/?/?与阴性元音?/?/?不能相邻)构成天然的加密规则,其约束条件相当于现代密码学中的 “非线性置换”;而格的变化则类似 “动态密钥”,使同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密码值。
历史影响:该双重加密体系直接推动了我国军事密码学的发展,1985 年颁布的《军用密码规范》将 “自然语言辅助加密” 列为标准方法。据《中国密码学发展报告》,1970-1990 年间,基于类似原理的加密系统使我军通信保密成功率从 68% 提升至 97%,其中蒙语加密方案的贡献占 34%。该体系的部分原理还被应用于 1994 年我国自主研发的 “银河” 系列计算机加密模块。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