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在前线能跟敌人说‘我今天状态不好,明天再打’吗?” 王参谋的声音陡然提高,他指着远处的靶场,“上周演习,就因为电台抗干扰差,一个连在‘核爆’后失联了 47 分钟。你们现在跟我谈电缆上限?” 掩体里的空气瞬间凝固,技术员们手里的工具都停了下来。
当天下午,老张带着小李去电缆厂紧急求援。厂长听完需求,把他们领到仓库最里面,指着一卷蒙着灰的电缆:“这是 1960 年为导弹基地生产的备用线,耐温范围 - 50℃到 80℃,场强能扛到 55kV/m。” 他拍了拍电缆外皮,“但这玩意儿脆得很,弯曲半径不能小于 1 米,你们的沟够宽吗?”
回基地的路上,小李坐在卡车驾驶室里,看着窗外掠过的戈壁,突然问:“张工,你说咱们这么拼,真能防住核爆脉冲吗?” 老张望着远处的雪山,沉默了很久才说:“防不住也得防。当年在朝鲜战场,咱们的电台被美军干扰得听不见,现在不能再吃这个亏。” 他摸出烟盒,发现里面只剩一根烟,又塞了回去。
3 月 10 日的预测试出了新问题。当场强升到 40kV/m 时,数据处理单元的内存开始出错,错误率随场强升高而增加。小李盯着屏幕上乱码,突然想起大学时学过的电磁兼容理论:“是空间耦合!脉冲通过电源线进入主板了。” 他连夜设计了三级滤波电路,在电源入口处加了气体放电管,中间级用压敏电阻,末级接瞬态二极管,像三道关卡。
测试前三天,王参谋突然要求增加 “重复脉冲测试”。“实战中可能遇到多次核爆,不能只测一次。” 他拿出新的时间表,把原来的单次测试改成间隔 15 分钟的三次连续测试。老周看到表时差点晕过去:“发生器的储能电容受不了,这么搞会炸的!” 他蹲在设备旁计算,手指在地上画着曲线,“至少要间隔 30 分钟,让电容充分冷却。”
最终的妥协方案是间隔 20 分钟,每次测试后用风扇强制降温。3 月 14 日晚,小李在调试设备时发现,第三次脉冲后,第 12 项参数 “信号解调误码率” 超过了阈值。“是电容老化导致的滤波效果下降。” 他换掉所有电解电容,改用寿命更长的钽电容,虽然成本增加了三倍,但在凌晨的测试中,误码率稳定在了 0.0001%。
测试前夜,老张在掩体里转了一圈又一圈。19 项参数的监测点都亮着绿灯,屏蔽网接地电阻 0.5 欧姆,脉冲发生器的储能电压稳定在 32kV。他走到控制台前,摸了摸小李贴在上面的全家福 —— 照片里的婴儿已经会笑了。“明天过后,让小李休个长假。” 他在心里对自己说,却又想起王参谋白天的话:“测试过不了,谁都别想休假。”
三、脉冲的瞬间:在破碎与坚守之间
3 月 15 日上午 9 点,红色信号弹第二次升起。这次的轨迹比预演时更陡,像一根烧红的铁丝刺向天空。老张在掩体里按下倒计时按钮,数字从 10 开始跳动,每个人的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3,2,1—— 发射!”
小李按下触发键的瞬间,整个掩体似乎震动了一下。观察窗外,脉冲发生器喷出一团淡蓝色的火花,随即被风沙吞没。控制台上的指示灯集体闪烁了一下,19 个参数的监测屏同时刷新。
“电压波动 + 3.2%,在范围内!”
“频率稳定度 0.001%,正常!”
“信号强度衰减 1.5dB,符合要求!”
前 10 项参数的报告声让人暂时松了口气,但当报到第 11 项 “数据传输延迟” 时,小李的声音突然卡住了。屏幕上的数字显示 1.2 微秒,比标准值高出 0.2 微秒。王参谋立刻站起来:“怎么回事?预测试时明明是 0.9 微秒!”
老张凑近屏幕,发现延迟值正在缓慢回落。“是温度影响。” 他指着设备舱内的温度计,“刚才的脉冲让电路板温度升高了 2℃,半导体器件的载流子迁移率下降了。” 他示意小李启动温控风扇,当温度回到 25℃时,延迟值稳定在 0.95 微秒。“还是超了 0.05。” 王参谋掏出笔记本记录,笔尖在纸上划出刺耳的声音。
第二次测试安排在 10 点 20 分。这次加入了强电磁辐射环境,模拟核爆后的电磁杂音。当脉冲与杂波叠加时,第 15 项参数 “加密模块解密成功率” 突然降到 98.7%,距离 99.9% 的标准差了 1.2 个百分点。“是密钥同步出了问题。” 负责加密的老郑额头冒汗,他飞快地敲击键盘,重新校准同步时钟,“上次测试没加这么强的杂波,耦合路径变了。”
老张让小李调取波形记录,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