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 第178章 思想为矛,武力为盾

第178章 思想为矛,武力为盾(1/2)

    弘历掷地有声地抛出“黄皮肤黑头发即为华人,满汉回蒙藏同属炎黄子孙”的论断,语惊四座。

    在此之前,族群间的隔阂与偏见根深蒂固:汉人秉持“华夷之辨”,以儒家礼教为标尺,将剃发易服的满人、逐水草而居的蒙古人、崇信喇嘛教的藏人、遵循伊斯兰习俗的回人皆视作未开化的蛮夷。

    满人以“旗民有别”自居,八旗子弟自恃龙兴之地的勋贵血脉,将其他族群视为治下子民。

    土谢图汗部的察珲多尔济、车臣汗部的巴布、札萨克图汗部的旺舒克等蒙古王公,骨子里仍保留着对农耕民族的轻慢——他们世代以马背为家,沿袭着草原“幼子守灶”的传统,追忆着成吉思汗时期将汉人列为“南人”的旧例,即便清朝时与皇室频繁联姻,仍在私下聚会时嘲笑汉人的“文弱”。

    赛音诺颜部的策棱、漠南科尔沁部的阿喇布坦虽与清廷关系亲厚,却也在听到这番言论时微微皱眉。

    策棱战功赫赫,曾在额尔德尼昭之战大破准噶尔部,自认是草原的守护者,阿喇布坦因满蒙联姻成为皇亲,此刻却担忧“华人”的概念会冲淡蒙古部落的独特性。

    藏人世代信奉藏传佛教,以雪域高原的独特文化为傲,自认为教法传承神圣独立。

    回人恪守《古兰经》教义,清真寺宣礼声与中原庙宇钟声截然不同,因商贸习俗差异,与其他族群常生龃龉。

    这般根深蒂固的族群壁垒,使得“同属一脉”的论调在历朝历代从未有过立足之地。

    尽管这一标准基于外貌特征存在某种依据,但现场众人大多难以认同。

    汉人官员暗捏朝珠,腹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古训。

    察珲多尔济目光阴沉地转动着腕间的银质图腾手镯,想起先祖横扫中原的荣光。

    西藏郡王颇罗鼐捻动佛珠,疑虑这是否意在消解政教合一的传统。

    藩属使臣则交头接耳,担忧自身文化会被这强势的“华人”概念所吞噬。

    碍于君臣之礼,无人敢公然反驳,只是神色冷漠,从蒙古王公到藩属使臣,皆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模样,无声地表达着对这一定论的质疑与不屑。

    见现场鸦雀无声,蒙古王公们面色阴沉,藩属使臣交头接耳间满是质疑,理藩院尚书来保立刻趋步而出,拱手朗声道。

    "诸位可莫要糊涂!昔日准噶尔部噶尔丹野心勃勃,铁骑踏破喀尔喀草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若不是圣祖皇帝三征噶尔丹,世宗皇帝又在和通泊、额尔德尼昭痛击叛军,你们的牧场早成焦土!

    如今准噶尔虽退守天山,但朝廷大军陈兵阿尔泰山,这才保得蒙古诸部岁岁安宁!"

    "再说雪域西藏,自唐宋以来,中原皆视其为化外之地,称吐蕃为'西戎'。元朝虽将其纳入版图,政令却难通达。

    明朝也不过行羁縻之策,直至我大清,先帝册封达赖、班禅,委派驻藏大臣,才真正将雪域高原纳入治下!"

    来保扫视全场,"至于南洋藩属,荷兰、西班牙的坚船利炮虎视眈眈,若不是大清舰队镇守要冲,苏禄、琉球的宗庙社稷何在?"

    来保猛地一拍腰间代表理藩院权力的鎏金腰牌:"千百年来,中原视蒙古为'北狄',视西藏为'羌蛮',藩属更不过是'向化远人',血脉从不与中原相连。

    过往你们皆是化外蛮夷,如今皇上却要将尔等认作炎黄子孙,这是何等的恩德!"

    内阁首辅张廷玉亦整冠出列,高声喝道:"自商周以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华夷之辨深入人心。

    汉修长城御匈奴,唐筑烽燧防吐蕃,哪朝哪代不是将边地视作外邦?

    即便蒙古在元朝入主中原,朝廷典籍仍称其为'腥膻之族',西藏喇嘛教与中原礼教大相径庭,向来被视为异端。"

    "今上却以'黄皮肤黑头发'为证,将满汉回蒙藏、乃至藩属诸邦,皆认作同胞。

    这不仅是破祖宗'华夷之辨'的旧例,更是要让你们的子孙后代,堂堂正正地载入史册!

    要知道,若没有朝廷大军压制准噶尔,你们的牛羊、妻小,此刻还在敌寇的铁蹄下哀鸣!"

    这番话如重锤击在众人心头。

    蒙古王公想起清廷历代和亲联姻、减免税赋的恩典,更记起朝廷大军在边境抵御准噶尔的赫赫战功。

    西藏郡王忆及驻藏大臣带来的中原物什与律法规制,藩属使臣更是清楚,若无大清舰队威慑南洋,自己的国土早被他国吞并。

    权衡利弊后,众人纷纷撩袍跪地,山呼"皇上圣明"之声此起彼伏,"感谢皇上认可我族血脉"的谢恩声中,虽仍暗藏不甘,却也多了几分对浩荡皇恩的敬畏。

    弘历垂眸凝视阶下叩拜的身影,眼底泛起冷冽的光。

    历代帝王虽以武力拓土,却难消弭族群间根深蒂固的隔阂。

    此番以"炎黄同脉"重新定义"华人",实则是将千年"华夷之辨"的思想利器,巧妙转化为巩固统治的新枷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