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申曲涅盘演变到沪剧的艰难历程 > 第257章 兄弟阋墙

第257章 兄弟阋墙(1/4)

    沪剧新编引争议,兄弟阋墙各西东。

    钱博望着弟弟离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

    排练厅内,灯光昏黄,映照着他孤独而无奈的身影。

    他知道,这次争执不仅仅是对艺术方向的分歧,更是对双钱班未来命运的深刻忧虑。

    夜已深,排练厅的灯光显得格外冷清,钱博缓缓走到窗边,凝视着外面繁华而又浮躁的上海夜色,心中暗自思量。

    次日,钱扬没有回排练厅,而是直接去了自己的秘密工作室,那里堆满了各种音乐器材和剧本草稿。

    《时空之恋》是他心中的瑰宝,他不愿因为外界的压力而放弃这份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钱扬开始更加疯狂地投入到创作中,试图寻找一种既能保留沪剧精髓,又能融入现代元素的新形式。

    与此同时,钱博则开始着手调整剧团的运营策略,他深知,没有官方的支持,双钱班将举步维艰。

    他开始与上海戏曲协会进行沟通,尝试在保持艺术创新的同时,寻找一个能让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钱博还秘密邀请了几位老一辈沪剧艺术家,希望他们能给予指导,帮助年轻演员们找回沪剧的根。

    几周过去,双钱班内部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氛围:

    一边是钱扬带领的小团队,沉浸在《时空之恋》的紧张排练中,追求极致的艺术表达;

    另一边则是钱博主导的传统沪剧复兴计划,强调基本功的扎实与传统剧目的传承。

    消息不胫而走,整个上海戏曲界为之震动。

    有人批评双钱班内部矛盾公开化,破坏了戏曲界的和谐;

    也有人赞赏这种勇于探索、不畏争议的精神。

    媒体的关注更是将这场“沪曲新编”之争推向高潮,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就在舆论压力达到顶点之际,钱博和钱扬接到了同一个电话——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邀请双钱班参加即将举行的艺术节,并承诺提供展示两个截然不同项目的舞台。

    这无疑是兄弟俩自争执以来收到的最好消息,也是对他们各自艺术探索的最大肯定。

    面对这一转机,钱博和钱扬决定暂时放下个人恩怨,共同为双钱班的未来努力。

    艺术节上,《时空之恋》以其前卫的融合与创新震撼了观众,而另一部由老一辈艺术家指导、年轻演员演绎的传统沪剧也赢得了满堂彩。

    两者虽风格迥异,却共同展现了沪剧的多面性与生命力。

    演出结束后,兄弟俩在后台重逢,四目相对,无需多言,彼此都读懂了对方眼中的释然与尊重。

    他们意识到,真正的艺术探索不应受限于任何框架,而是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让沪剧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从此,双钱班不再是分裂的个体,而是携手并进的艺术探索者,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来者,证明了在艺术的道路上,争议与挑战往往是通往辉煌的必经之路

    几周前,夜深人静时,钱博独自坐在书桌前,翻阅着旧日的剧本和笔记,那些曾经的激情与创新仿佛还在眼前。

    他意识到,自己并非真的畏首畏尾,而是更加明白,在这个动荡变革的时代,既要守护传统,又要寻求突破,何其艰难。

    另一边,钱扬愤然离开后,漫步在灯火阑珊的上海街头,心中充满了不甘与困惑。

    他坚信,《时空之恋》能够成为沪剧的一次革命,让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生。

    但哥哥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如何在创新与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了他亟需解决的问题。

    钱扬失踪的三天。

    这期间,钱博接到了程逸之的电话。

    \"钱班主,我刚见过令弟。\"

    程逸之的声音透着担忧,

    \"他在我这儿借了一笔钱,说要自己拍《时空之恋》。\"

    钱博心头一震:

    \"他真要分家?\"

    \"恐怕是的。\"

    程逸之轻叹,

    \"钱班主,你们兄弟何必如此?\"

    钱博放下电话,独自走到戏院二楼的小阳台。

    从这里能看到黄浦江上来往的船只,八年前,他和钱扬就是在这里发誓要振兴沪剧。

    如今梦想初现曙光,兄弟却要分道扬镳。

    与此同时,钱扬租下了法租界一个小剧场,开始招募新演员。

    他带走了双钱班三分之一的成员,包括最有潜力的几位年轻演员。

    更令人震惊的是,白凤兰公开表示支持钱扬的艺术探索,将客串《时空之恋》的演出。

    分裂的消息迅速传开,上海文艺界一片哗然。

    有报纸打出标题:

    \"沪剧革命:兄弟阋墙,艺术何去何从?\"

    钱博坚持传统路线,重新排练了《梦回梨园》的原始版本,剔除了所有创新元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