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凌霄殿的诗声
三十三天外的凌霄殿,金砖缝隙里长出了几株凡间的蒲公英。玉皇大帝张兴东指尖捏着片绒毛,望着阶下肃立的众仙,忽然朗声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太白金星的拂尘顿在半空,以为自己听错了。这是凡间李绅的《悯农》,怎么会从玉帝口中说出?更何况今日是商议西王母寿宴的吉日,不说些"福如东海"的吉言,反倒念起农夫种粮的诗来。
"陛下,"托塔李天王躬身道,"西王母的寿宴需备百首贺诗,臣已让文曲星选了《诗经》里的雅乐篇章......"
"不必。"张兴东挥手打断,指尖的蒲公英绒毛飘向殿外,化作万千光点落在南天门外的云海上,"去凡间找些真正的诗人来。要那些写'锄禾日当午'的,写'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别找只会堆砌辞藻的酸儒。"
众仙面面相觑。自张兴东以凡身历劫登位,总爱做些出格的事——让仙娥学纺线,让天兵种稻谷,如今竟要让凡间诗人登凌霄殿。二郎神忍不住开口:"陛下,凡夫俗子怎懂天庭雅韵?"
"雅韵不在辞藻,在真心。"张兴东走到殿外,望着下方翻滚的云海,那里映出他当年在泗水当亭长的模样:穿着粗布袍,蹲在田埂上听老农唱山歌,歌词里只有"谷子黄,米酒香"六个字,却比任何诗篇都动人。
三日后,文曲星带回了五位凡间诗人的魂魄。有穷困潦倒的杜甫,有醉卧酒家的李白,有隐居田园的陶渊明,还有写"生当作人杰"的李清照,和那个写下"谁知盘中餐"的李绅。
当杜甫在凌霄殿吟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太白金星吓得脸色发白。可张兴东却击节赞叹:"好!这才是真正的诗!比那些'仙福永享'的空话有力百倍。"他让人取来玉砚,亲自磨墨:"今日朕与诸位联诗,就以'三界众生'为题。"
李白挥毫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笔锋一转又添"疑是银河落九天",引得殿外的天河真的落下道瀑布,溅起的水珠化作漫天星子。张兴东接过笔,在后面续道:"星垂平野阔,风涌万民安",字迹落下时,凡间的战乱之地突然降下甘霖,厮杀的士兵都放下了刀。
李清照看着玉帝笔下的字,忽然笑道:"陛下的诗里,有凡间的温度。"
二、瑶池的歌赋
西王母的寿宴设在瑶池,往年总少不了仙乐齐鸣、百兽献舞。可今年,张兴东却让人撤了玉磬金鼓,只在池边摆了张木桌,让凡间的诗人们围坐饮酒。
西王母穿着绣满蟠桃的锦袍,看着杜甫给李白斟酒的模样,眉头微微蹙起。她身旁的上元夫人轻声道:"玉帝此举,怕是不合规矩......"
话音未落,陶渊明已拿起竹筷敲着酒壶唱起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歌声不似仙乐那般缥缈,却带着泥土的芬芳,听得池里的莲花都绽开了瓣。
张兴东跟着哼唱,忽然想起自己当年在凡间,秋收后和村民围着篝火唱歌的场景。那时唱的调子没有名字,歌词都是"谷子多,囤满仓",却比任何仙乐都让人安心。他对西王母笑道:"娘娘你听,这歌声里有丰收的喜悦,比贺寿的颂歌更真诚。"
正说着,李白突然站起身,醉眼朦胧地指着天边的明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把酒杯往天上一抛,月宫里的嫦娥竟真的踏着云彩飞来,接过酒杯与他共饮,引得众仙惊呼。
"放肆!"卷帘大将刚要上前,却被张兴东拦住。玉帝望着李白与嫦娥共舞的身影,提笔写下"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墨迹化作银辉落在两人身上,竟让嫦娥暂时挣脱了广寒宫的束缚。
李清照看着这一幕,提笔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是借苏轼的词句,却写得格外认真。张兴东见了,在后面添了句"仙凡本无隔,情义自相通",写完便将诗稿扔进瑶池。纸卷落水处,突然长出座鹊桥,桥上走着对对仙凡情侣,都是被天条拆散的痴男怨女。
"陛下这是要改天条?"西王母终于开口,语气里带着惊讶。
"不是改,是补。"张兴东望着鹊桥上相拥的人们,"天条若容不下真情,算什么公道?就像诗里少了真心,不过是堆砌辞藻的垃圾。"他示意李绅上前,"你给娘娘讲讲,为何'粒粒皆辛苦'比'仙露琼浆'更动人。"
李绅躬身道:"因为前者藏着苍生的汗水,后者不过是虚无的享乐。"他的话音刚落,瑶池里突然长出片稻田,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腰,正是凡间最普通的粳稻。
西王母看着谷穗上的露珠,忽然笑了:"看来是我老了,忘了自己当年也是从凡间修行上来的。"她摘下头上的金簪,在稻田旁划出条小溪,溪水潺潺流过,竟唱着凡间的《插秧谣》。
三、诗能通神
蟠桃宴后,张兴东没让诗人们的魂魄归位,而是请他们在天庭多留些时日。他带着杜甫去看南天门的守将,听他们讲镇守边疆的辛苦;带着李白去天河泛舟,看渔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