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东海龙王敖广急匆匆赶来,手里捧着块刻满裂痕的石碑:"陛下,海神祠的《镇海赋》裂开了,如今海啸频发,渔民们都不敢出海了!"
那石碑上刻着的是上古神人为镇压海啸写的赋,字迹苍劲却带着股冰冷的威严。张兴东看着裂痕,忽然对杜甫道:"子美,你试试写篇新的《镇海赋》。"
杜甫一愣,随即摇头:"臣只是凡间诗人,怎敢妄写镇海神赋?"
"你写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张兴东指着东海的方向,"那些在海啸里挣扎的渔民,不就是你牵挂的寒士?"
杜甫望着波涛汹涌的海面,想起自己在凡间见过的洪涝,提笔蘸起东海的海水,在石碑背面写道:"海若有情应识我,鱼虾亦懂护民船"。他的字不如上古神人的苍劲,却带着股悲悯的暖意,落在石碑上时,那些裂痕竟慢慢合拢了。
更神奇的是,东海的巨浪渐渐平息,海水变得清澈见底,连最凶猛的鲨鱼都温顺地游过渔船,仿佛听懂了诗里的善意。敖广捧着石碑,看着那些带着温度的字迹,喃喃道:"原来赋文的力量,不在威严,在体恤。"
消息传到西天,如来佛祖派迦叶尊者送来一卷《金刚经》,说"诗赋虽好,终是外道"。张兴东却让李白在经卷旁题了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字迹洒脱不羁,竟让经卷散发出从未有过的生机。
迦叶尊者回去后,如来佛祖看着那首诗,笑道:"张兴东懂了,真正的佛法,不在经文,在人心。就像好诗不在格律,在真情。"
四、词话三界
秋分时,凡间的文人要祭月,张兴东便在天庭设了"中秋词会"。他让人搬来凡间的桂花酒,摆上月饼,连太上老君都被拉来凑热闹,手里还拿着本刚学的《宋词选》。
李清照填了首《水调歌头》,写的是"仙凡同此夜,千里共清辉",唱到动情处,广寒宫的桂树落下万千花瓣,在空中拼出"团圆"二字。张兴东击节叫好,取过玉笛吹起凡间的调子,笛声里混着他自己填的词:"三界本一家,何分仙与凡?"
嫦娥在月宫里听到,竟提着桂花酒翩然降临。她走到词会中央,望着张兴东轻声道:"陛下的词里,有我等了千年的团圆。"原来她的魂魄被广寒宫束缚,是张兴东词里的情意暂时解开了禁制。
李白趁着酒兴,挥毫写下"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写完便要驾云去摘月亮,吓得众仙慌忙阻拦。张兴东却笑着说:"让他去,月亮本就是给人看的,摘下来又何妨?"
谁知李白刚飞到月边,却突然停住了。他望着月宫里捣药的玉兔,想起凡间的故乡,转身写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迹里带着浓浓的乡愁。张兴东看着那行字,忽然让人取来纸笔,写下自己在凡间时的记忆:"泗水亭边月,犹照故人情",墨迹落下时,凡间泗水的百姓都做起了同样的梦,梦见当年那个帮他们治水的亭长。
陶渊明看着这一切,忽然对张兴东说:"陛下可知,诗赋最大的魔力是什么?"不等玉帝回答,他便续道,"是能让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字里找到自己的故事。"
张兴东深有感触。他想起自己刚登帝位时,看天庭的诗赋只觉得晦涩难懂,可自从与这些凡间诗人相处,才明白好的诗词歌赋从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像山间的清泉,能流进每个人的心里。
五、文脉永续
当诗人们的魂魄终将返回凡间时,张兴东在南天门设宴送别。李白抱着酒坛,醉醺醺地说:"玉帝,若有来生,臣还来天庭与你对诗!"
"不必等来生。"张兴东取出五颗文心珠,分别递给五位诗人,"这珠子能记下你们的诗,凡有真心之人诵读,你们的魂魄便能在三界游历。"他指着凡间的方向,"你看那学堂里的孩童,正在背'床前明月光',你的诗已经活在他们心里了。"
杜甫望着凡间的炊烟,轻声道:"但愿臣的诗能让后来人记得,百姓的疾苦比什么都重要。"他的文心珠在空中化作只白鸟,飞向战乱之地,那里的士兵听到"国破山河在"的诗句,纷纷放下了武器。
李清照将文心珠抛向云海,珠子化作万千书简,落在凡间的女子手中。那些原本只能学女红的姑娘,突然能读懂诗词了,眼里都闪着光。
张兴东站在南天门,看着诗人们的魂魄渐渐融入凡间的文脉,忽然对身边的众仙说:"今日起,天庭的典籍里,不仅要记仙法,还要记凡间的诗赋。因为这些文字里藏着三界最珍贵的东西——真心。"
千年后,有凡间的书生夜读《全唐诗》,忽然看见书页上有淡淡的金光。他凑近一看,发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旁边,多了行小字:"此句甚好,朕曾亲见天河落瀑",字迹苍劲,带着股说不出的暖意。
而在三十三天外的凌霄殿,张兴东正对着水镜,看凡间的孩童背诵"锄禾日当午"。他拿起玉笔,在新的诗卷上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