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拿起案上的民生账本:“把这个带上,陛下该知道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了。”
第四章 归政时的帘卷清风
治平四年的夏天,英宗皇帝的身体渐渐好转。紫宸殿的朝会上,他坐在龙椅上,声音虽还有些虚弱,却已能清晰地处理朝政。曹氏的帘子依旧挂在东暖阁,但已经很少再开口,大多时候只是静静听着。
“陛下康复,实乃大宋之福。”韩琦出列奏道,“如今朝政稳定,臣请皇后娘娘归政。”
英宗看向东暖阁的帘子,轻声说:“皇后辅政两年,劳苦功高,再等些时日吧。”
帘子后传来曹氏的声音:“陛下,韩相公说得对。臣妇本就不该干政,如今陛下康复,臣妇请求归政。”
大臣们纷纷附和,王畴也出列道:“娘娘归政,可保大宋长治久安,臣请陛下准奏。”
英宗沉吟片刻,点头道:“好吧。三日后举行归政大典,大赦天下。”
消息传到坤宁宫,宫女们都很高兴,忙着收拾东西。曹氏却在整理这两年的奏折,将民生、边防、赈灾等重要奏折分类归档,每一本都写了简明的提要。
“娘娘,您真的要归政吗?”贴身宫女忍不住问,“现在朝堂上还有人惦记着您的位置,您若归政,怕是……”
“我本就不该在那个位置上。”曹氏将一本关于农田水利的奏折放进箱中,“当年垂帘,是因为陛下病重,国无君主。如今陛下康复,我自然要退回后宫。”她指着箱中的奏折,“这些留给陛下,让他知道这两年的朝政细节,也让他记得,百姓的日子比什么都重要。”
归政大典那天,汴梁城张灯结彩。曹氏穿着皇后的朝服,从东暖阁走出,亲手将代表权力的玉玺交给英宗。她的动作从容优雅,没有丝毫留恋。
英宗握着玉玺,看着眼前的皇后,眼眶有些发红:“皇后这两年辛苦了。”
曹氏躬身行礼:“臣妇分内之事。”她转身面向大臣们,声音清亮,“以后朝政有陛下和诸位相公打理,臣妇只在后宫养蚕缫丝,教导太子。愿大宋国泰民安,百姓安康。”
大臣们纷纷跪倒行礼,山呼万岁。韩琦看着这位主动归政的皇后,心里充满敬佩。富弼更是感叹:“古往今来,能做到权倾朝野却主动归政的,皇后娘娘是第一个。”
退朝后,曹氏回到坤宁宫,换下朝服,穿上素色的襦裙。她走到后院的蚕室,里面养着几筐蚕宝宝,桑叶新鲜翠绿。宫女们正在忙碌,见她进来,纷纷行礼。
“今年的蚕丝收成不错。”曹氏拿起一片桑叶,轻轻放在蚕筐里,“等蚕结了茧,织成布,给边关的士兵做棉衣。”
宫女笑着说:“娘娘刚归政就想着士兵,难怪陛下和大臣们都敬重您。”
曹氏笑了笑,没有说话。她望着窗外的天空,湛蓝如洗。两年的垂帘听政,像一场漫长的梦,如今梦醒了,她终于可以回到自己喜欢的生活。
几日后,英宗下旨,赏赐曹氏黄金千两,良田百亩。曹氏却把黄金换成粮食,赈济了京郊的灾民;把良田捐给了兴办的书院,让贫困子弟有书可读。
韩琦听说后,对富弼说:“皇后娘娘不仅不争权,还把赏赐都给了百姓,这份胸襟,我辈不如啊。”
富弼点头:“有这样的皇后,是大宋的福气。以后就算有什么风波,有她在后宫坐镇,陛下也能安心理政。”
坤宁宫的灯下,曹氏又拿起了绣绷,上面的平安符已经绣好,凤凰栩栩如生。
她将平安符放在盒子里,准备送给即将过生日的太子。
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她安静的侧脸上,像蒙上了一层温柔的纱。
第五章 千古帘后的无字碑
元丰八年,宋神宗驾崩,年幼的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想要垂帘听政,却遭到大臣们的反对。
“先帝在位时,曾说要学英宗朝的例子。”韩琦的儿子韩忠彦出列奏道,“当年曹皇后垂帘,不揽权、不任亲、不贪财,归政后潜心后宫,堪称典范。若太皇太后能学曹皇后,臣等便支持垂帘。”
高氏看着大臣们期待的目光,想起那位早已归隐后宫的曹皇后,点头道:“我会像曹皇后那样,只辅政,不专权,等哲宗成年便归政。”
此时的曹氏已经年近七十,住在深宫的养老宫里。她听说高氏垂帘,只是让宫女取来当年的奏折副本,让人送去给高氏。
高氏看着奏折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尤其是关于民生和边防的细致记录,心里深受触动。她对身边的人说:“曹皇后的心思都在朝政和百姓身上,难怪能得到所有人的敬重。”
元佑三年的冬天,曹氏病重。哲宗和高氏亲自来看她,养老宫里陈设简单,只有几件旧家具和满架的书。曹氏躺在病床上,拉着哲宗的手:“陛下要记得,百姓是根本,朝政要清明,大臣要重用忠良,别学那些争权夺利的事。”
哲宗含泪点头:“孙儿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