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看着这位一生简朴的皇后,忍不住问:“娘娘当年垂帘,有那么多机会可以掌权,为何还要归政?”
曹氏笑了笑,指着窗外的梅花:“权力就像这梅花,开得再盛也会谢。能在该开的时候开,该谢的时候谢,才是最好的。我这一生,能辅佐两位君主,看着大宋安稳,就够了。”
几天后,曹氏去世。消息传出,汴梁城的百姓自发地披麻戴孝,街头巷尾都是哭声。当年受过她恩惠的京东路百姓,甚至有人千里迢迢赶来京城吊唁,捧着家乡的新米摆在宫门外,哭着说:“曹娘娘,您尝尝我们的新米,您当年免了我们的税,我们才有今天啊!”
朝堂上,大臣们争论着给她的谥号。有人说该用“昭”,有人说该用“明”,韩忠彦却坚持用“慈圣光献”:“娘娘一生慈爱百姓,光明磊落,辅佐君主,献上忠诚,这四字最配她。”
高氏拍板定案:“就用‘慈圣光献’,再为她立一块碑,刻上她的功绩,让后世铭记。”
可碑石运到太庙时,高氏看着空白的碑面,却迟迟没有下旨刻字。她想起曹氏生前的嘱咐:“我没什么功绩,不过是做了分内之事,别立碑刻字,劳民伤财。”最终,这块碑成了无字碑,立在太庙旁,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
元佑八年,高氏归政给成年的哲宗。归政大典上,哲宗看着垂帘听政的帘子被缓缓收起,想起曹皇后的无字碑,对大臣们说:“太皇太后和曹皇后一样,都是大宋的功臣。她们垂帘不是为了权力,是为了守护江山。”
时光荏苒,到了南宋绍兴年间,临安城的百姓还在传颂曹皇后的故事。说书先生在茶馆里讲她宫变夜持钗平叛,讲她帘后细查民生账,讲她主动归政不恋权,听得茶客们热泪盈眶。
“要说这垂帘听政的太后皇后,”说书先生拍着醒木,“大多要么贪权乱政,要么被权臣操控,唯独这曹皇后,手握大权却心有百姓,权倾朝野却主动让位,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台下有老者叹息:“当年我在京东路种地,亲眼见官差把追缴的税银还给百姓,那告示上盖着皇后的印玺,红得像火,暖得像春阳啊!”
太庙旁的无字碑前,常有百姓前来祭拜。有人献上梅花,有人摆上米糕,还有赶考的书生对着石碑行礼,祈求能遇到像曹皇后这样公正的明君。石碑在风雨中矗立,虽无一字,却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量。
明朝的史官修宋史时,特意在《曹皇后传》里写下:“后性慈俭,重稼穑,常于帘下阅民生账,务使百姓无苛税之苦。及归政,宫室简朴,无异寻常人家。”寥寥数语,却道尽了这位传奇皇后的一生。
如今,当人们走进开封的宋都遗址,看着复原的紫宸殿东暖阁,仿佛还能看见那道垂落的帘子,帘后坐着一位身着凤袍的女子,正低头批阅奏折,笔尖划过纸面,写下的不是权力的欲望,而是百姓的冷暖、江山的安宁。
那道帘子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但曹皇后留下的“垂帘不贪权,执政重民生”的故事,却像一轮明月,永远照在华夏的史册上,提醒着后世所有掌权者:权力的真谛,从来不是占有,而是守护。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