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宋河山 > 第221章 八归

第221章 八归(1/2)

    元城县临山傍水,共辖十五乡五镇,方圆百里,最远的乡村距县城七十余里,辖境委实不小。

    出事的源头就始于七十里外的北峰乡山底村。

    王棣到潘店镇后,已是花甲之年的都保长潘延正早在镇口领人候着。

    这潘延正乃是潘氏族长,论起辈份来京中的供备库使潘孝严还得唤他一声“叔父”,虽然发须花白,脸上却未有褶皱,显是养尊处优惯了的。

    “老朽见过明府大人,未及远迎,失礼失礼。”见王棣一行舍车马而步行,潘延正目光稍一闪烁,率先半揖,余者皆是深揖行礼。

    “不敢当不敢当……”王棣于场面应酬这一套早已驾轻就熟,露出微笑,双手作虚扶状:“某早闻潘老丈大名,早欲登门拜访,怎奈杂务缠身,一时抽不得空,今日算是了了心愿。潘老丈精神矍铄,老当益壮哪。”

    潘延正脸上也多了笑意,口中说着“哪里哪里”,延请王棣去稍事休憩。

    王棣从善如流,一边安步当车地走着,一边闲聊:“某在京中与潘库使有一面之缘,库使大人可是风采照人哪。”

    供备库使,乃是替国家购置木料的官,官衔不高,却也算是中风险职位。

    如太祖开宝六年,供备库使李守信到盛产木材的秦岭为朝堂购置造房子的木材,可是他也顺便给自己也买了点。要说给自己买也没事,谁家也要造房子的不是,可是他用国家的钱给自己买木料。这家伙也是不走运,回去的时候还没走到开封府就被告发,他得到消息后立即自杀,太祖觉得可疑,是不是里面还藏着什么猫腻?于是派人追查此事,结果拔出萝卜带出泥,查出他女婿钦州通判马括,两人合伙私运木材,难怪李守信得到消息立刻要结果了自己,原来是弃车保帅,结果他女婿还是没逃出被斩首的命运,一家财产全部充公。

    听弦知音,在潘延正想来,这是王棣在拉关系攀交情哩。也对,在元城任县官,想撇开潘家,怕是什么事都干不好。都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状元公还会不晓得此节?

    如此想着,潘延正心头原先的担忧不免淡了几分,顺着话头说道:“孝严在京为官,为皇家办事,也算是紧要之处,老朽时常告诫需得尽忠职守、公忠体国,切不可损了家门清风。”

    “老丈言之有理,为官者当为国为民,不忘初心。”王棣口中应和着,心下却是哂笑

    “家门清风”?呵呵,大抵是自我标榜之言吧。即便是潘氏宗族第一人潘美,当年杨业之死也与其脱不了干系,饶是他战功卓着、彪炳史册,也是洗刷不了这处污点。

    自潘美以下,潘氏已历五代,皇家恩泽渐淡,时下在朝为官者寥寥,仅有其曾孙潘孝严任供备库使、潘孝安任东头供奉官、侄曾孙潘夙知荆南、潘震任左侍禁,若非人才凋零、后继乏人,又何以至斯?

    至于说到“清风”二字,那更是“呵呵”了。京中潘氏且不必说,就说说这大名潘氏,本族人口逾千,再加上仆婢长随工匠,加一起近三千人,也就是说,潘店镇八成多人口都倚赖潘氏生活,“潘店”果然名副其实。再看田地,据县里登记的契约看,整个潘店镇近万亩耕地,挂于潘家名下的大概些九千五百亩。什么意思呢?即除了潘家的另一千人拥有的土地面积是五百亩。嗯,两个人一亩。百余年时间,潘家通过各种手段,或贱买或侵占,几乎将整个镇的耕地(林)都划至名下。这是何种“清风”?其他百姓才是一贫如洗两袖清风吧。

    当然,此乃大势所趋,王棣可没想着去改变什么,勉力而为之下只不过是螳臂当车。君不见那世的张居正,轰轰烈烈的搞土地改革,结果却是被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而且其本人也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在世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下场何其凄惨,王安石与之相比可就太幸福了。

    潘家老宅是处标准的宋代建筑,占地面积极大,一大片房屋鳞次栉比,彰显着此间主人的声望。

    喝了盅茶,说了几句没营养的话,很快转入正题。

    “此次秋税劳烦潘老丈了。”

    这时的保长、户长、乡书手的职责是替朝廷督催赋税。保长催收租赋,有权捕人送县衙。户长是里正的副手。乡书手帮助里正办理文书。法定保长由一等户轮流充当,户长由二等户充当,乡书手由三等户充当。

    潘延正身为潘店镇的都保长,催收两税租赋是职责所在。

    “哪里哪里,老朽份内之事,当不得明府谬赞。”

    春秋两税的征收任务繁重,光凭县衙数十号人还真很难及时完成任务,这也正是官府默许揽纳人存在的原因所在。双方关系微妙,既非官属,又非主雇,似合作伙伴多些,却又不尽然。这种关系并不牢靠,平安无事倒还罢了,但凡出些差错便很难收场。

    话题正式了起来:“那张迪可是贵揽护所的管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是的。”潘延正回答的没有迟疑,又解释了一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