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锦衣卫1 > 015

015(4/11)

丈外的信号本就微弱,只需少量汞粉就能彻底干扰。

    第一批汞粉在“银帆号”下风处释放。银灰色的雾团顺着风力扩散,恰好在两船之间形成屏障。赵莽盯着频率计,指针从450赫兹缓缓爬升——480、510、540……当达到600赫兹时,走私船的银币信号开始扭曲,原本规整的符号变成杂乱的光斑。

    “他们在调整角度!”老陈指着敌船,西班牙人显然发现了频率偏移,试图用改变银币角度的方式修正。但他们不懂“均输”法的另一条铁律:频率偏移一旦超过100赫兹,任何角度调整都是徒劳,就像用错了算筹的位置,再摆弄也得不出正确答案。

    第二道闪电来临时,赵莽释放了第二批汞粉。这次他让船员将陶罐抛向空中,汞粉在雨幕中均匀散开,形成直径三十丈的干扰区。频率计的指针猛地跳到650赫兹,走私船的信号彻底失真,连船上的西班牙旗都被高频信号的静电点燃,在风中蜷成焦黑的布条。

    “按‘均输’算,他们最多还能维持半个时辰。”赵莽用算筹划出风力与持续时间的关系线,“五级风,三斤汞,续时两辰,现在才过三刻。”他下令将最后一批汞粉分装成小罐,准备随时补充干扰。

    走私船的混乱肉眼可见。有艘船冒险放下小艇,想近距离传递信号,结果小艇刚进入干扰区,船员就出现了汞中毒症状,手抖得连船桨都握不住,更别说稳定银币了。另一艘船试图用铜镜反射阳光,却在高频信号的干扰下,铜镜表面凝结出银色的汞霜,彻底失去反光能力。

    赵莽忽然注意到频率计的波动——走私船的信号频率虽然紊乱,却隐隐呈现出规律性的峰值。他迅速用算筹推演,发现对方在尝试用“频率跳变”突围,每次跳变间隔正好是十五秒,这是欧洲航海钟的标准节拍。

    “他们学聪明了?”老陈皱眉。赵莽却摇头,在算筹上划出新的公式:“跳变频率=初始频率+风力×30,他们没算风力增速,跳变的幅度永远慢我们一步。”他让船员每十秒补充一次小剂量汞粉,让干扰频率始终比对方快50赫兹。

    这个调整精准击中了走私船的软肋。他们的跳变信号刚稳定,就被更快的干扰频率覆盖,像个永远追不上目标的笨蛋。当最后一批汞粉释放时,走私船的频率已经飙升至750赫兹,超出了银币的物理承受极限,有几枚银币甚至在高频振动中断裂,碎片像银色的泪滴落入海中。

    台风减弱的时刻,赵莽看着算筹上的最终结果:三斤汞粉,两辰干扰,零伤亡。走私船的信号系统彻底瘫痪,只能在海上漫无目的地漂流,像群失去方向的孤魂。彻底船的身影从雨幕中出现,他们按“均输”法计算的合围时间抵达,正好收网。

    老陈收起算筹时,发现其中一根的端头沾着银灰色的汞粉。他想擦掉,却被赵莽拦住:“留着做纪念。”这根算筹,就像《九章算术》与《羽蛇密码》的结晶,证明古老的智慧在风暴中依然能精准如刀。

    雨过天晴,阳光穿透云层,在海面上洒下金辉。赵莽将算筹与银币罗盘并排放置,算筹的刻度与罗盘的频率计完美对齐——450赫兹对应“均输”篇的“丈尺”,600赫兹对应“斛斗”,这些跨越千年的数字,在台风的洗礼后,依然保持着不变的规律。

    他忽然明白,“均输”法的真正威力,不在于计算本身,而在于对“平衡”的深刻理解——就像用适量的汞粉维持有效的干扰,用精准的频率控制战局的节奏,这种平衡之道,正是银钞同盟能在风暴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终极密码。

    硫火暗信

    台风的嘶吼里,赵莽接住那团浸透海水的麻布时,指尖立刻感到异样的粗糙——不是普通布料的纹理,而是硫磺结晶特有的颗粒感。麻布里裹着半块玛雅石碑残片,上面用朱砂刻着歪扭的汉字:“船尾硝石,硫层防潮,汞至火生”。

    “是奴隶传的信。”老陈的声音带着颤抖。这位见惯风浪的水手此刻盯着残片,突然想起《熔银海啸》里的插画:硫磺与汞蒸气在密闭空间相遇,会产生自燃——那本被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列为禁书的手稿,此刻成了破局的关键。

    银币罗盘的频率计还在疯狂跳动,600赫兹的干扰频率下,走私船的信号已经彻底失真。但赵莽知道这不够,三艘船的合围之势仍在,只要台风一停,对方的火炮就能发挥威力。而残片上的情报,像道闪电劈开了迷雾:硝石库的硫磺防潮层,正是走私船最致命的软肋。

    “玛雅人懂汞性。”赵莽摩挲着残片上的朱砂,那是用硫化汞调制的颜料,遇水不化。他想起阿吉拉尔说过的话:“祖先用硫磺处理汞矿,既能去毒,也能引火,是双刃剑。”显然,那位不知名的玛雅奴隶,正用最隐秘的方式,将这把剑递给了自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立刻用算筹推演:硝石库的容积约十丈立方,硫磺防潮层厚度三寸,按《九章算术·商功》的公式计算,含硫量约五斤。要引发自燃,需要至少两斤汞蒸气形成饱和浓度,且必须是高汞蒸气——低汞的干扰效果不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