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房里的坩埚再次沸腾,这次用的是墨西哥矿石提炼的汞铅合金。在更强的磁场作用下,金珠的生成速度明显加快,纯度达到了65%,比辽东样品高出近两成。赵莽在日志上画了个简单的公式:转化效率=地磁强度×0.618(黄金的元素常数),计算结果与实际误差不超过5%。
二、20进制的刻度
赵莽发现加热时间的秘密时,正用玛雅20进制换算实验数据。他试着按“5”的刻度控制加热时间——5刻钟(75分钟),得到的金珠纯度最高;按10刻钟加热,纯度反而下降到50%,像水过满则溢。
“是原子重组的节奏!”他突然想起黄金面具的星图坐标,“玛雅人用20进制记录星辰运行,因为这是宇宙的自然节奏之一。原子转化也有自己的节奏,跟着节奏走,效率才最高。”
二郎用漏刻计时,严格按20进制划分加热阶段:0-5刻钟升温,5-10刻钟保温,10-15刻钟冷却,15-20刻钟稳定——每个阶段的金珠生成量都呈现完美的曲线,像按乐谱演奏的旋律。
最惊人的是“5”的倍数节点:5刻钟时,金的纯度出现第一个峰值;10刻钟时短暂下降;15刻钟时达到第二个峰值,比第一次高10%;20刻钟时稳定在最高纯度,与玛雅星图上的“黄金分割点”完全对应。
“这就是古代炼丹术说的‘火候’!”赵莽翻开《炼丹术》,里面“五运六气”的记载,竟与20进制的时间节点暗合,“他们用‘刻’‘炷香’来计时,其实是在无意识地遵循20进制的节奏,只是没总结出规律。”
卡洛斯的炼金术士按欧洲的12进制计时,结果金珠总是含杂质。当赵莽教他们用20进制调整时间,转化率立刻提升了20%。“不是我们的方法错了,是计时的尺子不对,”术士的日志里,第一次出现了玛雅数字符号,旁边用拉丁文标注着“宇宙的节拍”。
赵莽让工匠打造了20进制的铜制计时器,盘面刻着玛雅符号,指针每走一格代表3分钟,正好对应原子振动的一个周期。“转化就像煮茶,”他对学徒们说,“水温够了,时间不对也白费;时间对了,水温不够也不成,两者都得按规律来。”
三、规律的证明
泉州港的天文学家们聚在验房,见证赵莽的“规律验证”实验。他们随机选取三种矿石:墨西哥的、辽东的、泉州本地的,按地磁强度计算理论转化率,再用20进制控制加热时间,最后得到的金珠纯度,与预测结果误差不超过3%。
“这才是炼金术的真相!”老博士捧着实验日志,上面的曲线与星图的轨迹惊人地相似,“不是靠咒语和魔法,是靠对地质、天文、数学的综合理解。古代的智者们或许没说出原理,但他们的方法暗合规律。”
赵莽把实验过程制成图谱,分三部分:左侧是各地的地磁强度表,中间是20进制的时间刻度,右侧是对应的转化率曲线,三者像齿轮一样严丝合缝。“这图谱能预测任何地方的转化结果,”他说,“知道地磁强度和加热时间,就能算出能得到多少金,纯度如何。”
库斯科的结绳图谱与实验图谱并排挂着,绳结的排列与曲线的起伏完全同步。“印加人早就用绳结记录这种规律,”他感叹,“只是我们花了几百年才看懂,原来‘大地的歌唱’是有乐谱的。”
卡洛斯的使者带着图谱回到欧洲,国王组织科学家重复实验,结果完全一致。欧洲的学术期刊第一次刊登了带有玛雅符号的论文,标题是《地磁与20进制:揭开炼金术的面纱》,作者栏里并列着赵莽、安东尼奥和库斯科的名字。
实验日志的最后一页,赵莽画了幅简单的画:地球被磁场线包裹,旁边是20进制的刻度盘,中心是枚小小的金珠。他在画旁写道:“万物皆有规律,转化只是其一。人类的智慧,在于发现规律,而非创造规律。”
四、智慧的传承
崇祯二十一年的冬至,海神庙的石碑又添了新内容。赵莽让人把转化规律刻在背面:左侧是地磁强度对照表,右侧是20进制时间刻度,中间用朱砂画了道公式,连不识字的工匠都能按图索骥,算出大致的转化率。
“这不是秘密,是工具。”赵莽对前来学习的各国工匠说,“就像罗盘不是某个人的私产,这种规律也该属于所有文明。”他把实验日志的抄本送给每个人,上面详细记录了失败的案例——比如用10进制计时导致的纯度下降,用非银矿带矿石的低效率。
墨西哥的银矿按新方法改造后,不再盲目追求黄金,而是用转化规律提取伴生的稀有金属。“铂金的产量提高了五倍,比黄金还值钱。”商人带来的样品闪着银白色的光,上面刻着20进制的标记。
辽东的矿场则用规律计算最佳开采时间,当地磁强度达到峰值时才开工,既节省燃料,又提高效率。“以前炼十两银耗五两煤,现在只耗三两。”矿工们把20进制的计时器挂在矿洞门口,像尊新的“守护神”。
赵莽的验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