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逍遥神雕家母穆念慈 > 第606章 最后的肃清

第606章 最后的肃清(5/7)

    吕文德遵命,将通帖散至襄阳全城,虽无明言“强制”,但**“长安制置使杨过亲自主持”**这八个字,已足够压得各路豪绅胆寒。

    世人皆知,大宋王府的权贵可动朝堂,而长安制置使则掌兵权、粮权、法权三重大柄,虽不统辖荆襄,但**“官大一级压死人”**的规矩,在大宋谁不懂?

    更何况“杨过”这名字,如今早已不是什么单纯的江湖儿郎,而是那位在长安重铸秩序、杀伐果决,将一座旧城活生生变成“兵民一体新城制”的……刀锋之主。

    三百余户富绅之中,绝大多数都来了。

    他们身穿锦衣,随从成群,带着银票、田契、宝钞,或是成箱金锭,或是贡茶贡布,表面神态自若,心中却各自惊疑不定。

    他们一边揣度此人究竟想干什么,一边打探蒙古二十万大军为何还在原地不动,城中兵马为何未乱。

    可就在他们踏入议事厅的那一刻,内外两重世界骤然分割。

    外院

    歌舞升平,琵琶鼓瑟,锦衣倩影,玉盏交辉。

    大乐齐奏,宛如王府夜宴,灯火笼烟,香气四溢。

    但厅堂之中

    却只有一人独坐上位。那人一袭素衣,腰配玉带,眼神清冷,神色沉定如水。左右无人,独酌清茶。

    正是杨过。

    他身旁坐着一名衣着淡雅的女子,鬓发微卷,素颜如雪,手中轻抚着怀里那只硕大肥硕的橘猫系统,猫正懒洋洋地蜷缩打盹。

    正是黄蓉。

    其余穆念慈、杨康、吕文德等人,皆未在场。这不是疏忽,而是杨过故意为之,毕竟他也不想让自己的娘亲和妻子看到太多血腥的场面,至于黄蓉,那便无所谓了,她早就看惯了,更何况杨过也需要一个除了自己能压得住场子的人在场,于是只有选了黄蓉。

    黄蓉微笑不语,宛如一位在花园中观赏风月的贵妇,任那群豪绅轮番上前,躬身献礼,山珍海味、南珠北玉,堆得案几几乎溢满。

    而杨过,只是安静喝茶,一言未发,眉眼淡然,甚至没有起身接过一件礼物。

    待三轮敬礼已毕,厅内气氛已渐变沉。

    有人开始察觉不对,这场宴,没有客人,只有“臣属”。

    就在这时,杨过轻轻将茶盏放下,声音不大,却如山压顶:

    “抗蒙捐资会,正式召开。”

    杨过话音落下,厅堂中沉默如潮水般涌起,席间的豪绅们对视几眼,却也都是人精,早看出了局势不对,纷纷站起身来拱手请命:

    “杨大人,蒙元犯境,我等虽无能,却愿尽绵薄之力!”

    “是啊是啊,百姓安危,我等责无旁贷!”

    “请杨大人放心,我们一定积极捐输,不负襄阳百年福地!”

    说是这样说,转眼间,一张张银票便被装入托盘。

    三百两、二百两、两百五十两、四百两,最多的也不过五百两。

    托盘十几张,来回流转,终于全数送到主位之旁。

    负责接票的,是一个衣着朴素、脸色冷峻的年轻人。

    此人正是——王十三,杨过亲自从军政中枢调派来襄阳,专为此事。

    因为杨过从不轻信别人,尤其在数钱的时候。

    王十三低头清点,手指灵活地翻着银票,片刻之后抬头汇报:

    “主公,合共——五千三百七十两整。”

    杨过听罢,面上神色如常,但黄蓉却早已察觉他握盏的指节微微发白。

    只听他轻笑一声,笑意之中带着讥刺与怒火。

    他放下茶盏,从案几上提起那只精美的青花瓷瓶,眸光冷冽,声音低沉而清晰:

    “这青花瓷,是好东西。”

    他轻抚瓶身,低声念道:“明炉官窑,瓷质温润,纹路内收,市价千金,一瓶值千两银子。”

    他抬头望向在场众人,眼神扫过门外的堆成山的礼物:“这是……你们给我杨过的。”

    说着,他将瓷瓶高高举起,又晃了晃手中那一叠薄薄的银票:

    “而这些”

    “是你们给大宋的。”

    杨过声音突然一震,怒意陡然爆发:

    “蒙古二十万大军压境,你们却拿着瓶瓶罐罐、羊毫书画来讨好我,真正用于抗蒙的银子,却连一个瓷瓶都不如?!”

    厅堂骤然一静。那些富绅豪主皆面色变幻,有人尴尬地咳嗽,有人悄悄低头,甚至有人正欲开口辩解。

    可还没等他们说出口

    “啪!!”

    只见杨过猛然将手中那只青花瓷狠狠摔落于地!

    轰然一声!

    碎瓷四溅,粉屑横飞,如同万点寒光碎斩在众人心头。

    杨过冷笑连连,声音如刀:

    “若大宋都亡了,你们给我杨过再多宝贝又有何用?尸骨下葬的地都没了,你们要拿这些金玉来为谁庆功?!”

    他一掌拍在几案之上,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