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城头,风声猎猎。
寒风自北吹来,旌旗猎响,天边云压得低沉,似随时会倾下雪雨。
郭靖披着铁甲,立于高处,眉头紧锁地望着二十里外那铺天盖地的蒙古军阵,眼神中带着难掩的凝重。
那是一片如潮铁骑,二十万蒙古大军,列阵于郊外旷野,旌旗如林,战马咆哮,火光连营,仿佛整片大地都在它们的铁蹄下颤抖。
郭靖望着,不禁低声叹道:“这几乎是蒙古国全部的骑兵了……”
“若是他们强攻……襄阳怕是守不住。”
一旁的杨康却神情淡然,似乎这压顶的二十万大军在他眼里不过草垛一片。
更让郭靖不安的是这些日来,杨康竟频繁派人出城,将大量物资源源不断送入蒙古大营。
不仅有粮草、布匹、甚至连铁器、盐巴都在其列。
郭靖实在按捺不住,终于忍不住问道:“你……你到底在做什么?这些东西分明是资敌之举!”
杨康闻言,却只是负手望着远处营火,淡淡一笑:
“这是黄蓉和杨过的安排。你我都别乱动等着看好戏就行了。”
郭靖闻言,神色更加复杂。
**若不是这段时日与杨康重历生死、互救互扶,**若不是他如今身份已是大宋亲王、南朝柱石……他简直要怀疑,杨康是不是又认了什么蒙古大汗做干爹。
正说着,忽听得背后传来一阵脚步声。
城守吕文德亲自登楼,后头还跟着数位身影。他笑着向郭靖行礼:“郭大侠,看看谁来了。”
郭靖一转头,顿时眼神一亮,连忙快步迎上。
只见来人正是:杨过,小龙女、黄蓉、穆念慈,一行人缓缓踏上城楼。
杨过一身青衫,目如寒星,神色淡然怀中抱着依偎在他身侧的小龙女。黄蓉则笑意盈盈,抱着那只肥硕到异常的大橘猫,一边走一边低头轻抚,姿态宛若闲庭信步的贵妇。
而穆念慈则一身红衣,怀中抱着的却是雪白如团的白泽团子,正眯着眼,在她怀里懒洋洋地窝着。
两人并肩而立,**一个大橘猫,一个白团子,**宛如一对“仙宠姐妹”,让守军们一时间看得目瞪口呆,不知是何来历。
楼上风高,旌旗猎响。
郭靖、黄蓉、杨康、穆念慈、杨过、小龙女——六人久别重逢,情深义重。几句寒暄,旧事一笑掠过。
但终究战火在前,寒暄未过三句,郭靖眉头一皱,按捺不住问出心头积压多日的疑问:
“蓉儿,过儿……你们到底怎么打算的?”
“我看这几日,康弟居然派人不断送粮送铁送匹布进蒙古军营,哪怕是再富裕的城,也经不起这么‘资敌’啊。”
“这送来送去,莫非……你们真要靠谈笑让蒙古人退兵?”
说话间,他眉宇紧锁,语气已带微微火气。
杨过却没接话,反而转头看向身后的吕文德,轻声唤道:
“吕将军,上来。”
吕文德小跑登楼,面带疑惑拱手:“末将在。”
杨过转身,声音平淡:
“襄阳城内的富户豪绅,有多少?”
吕文德愣了愣,答道:“回禀世子,大大小小登记在册者有三百二十七户,其中坐拥良田百顷者不下八十,家中仆役五十人以上者也有数十家。”
“再加上藏金未报者……恐怕远超其数。”
杨过微微一笑,转身从穆念慈怀中接过那团白毛团子白泽,随手轻抚。
白泽团子那一双半眯的眼微微睁开,瞥向远方营火漫天的蒙古军阵,眼中浮现一丝淡淡的蓝光,像是察觉到了什么远方的因果震动。
杨过看着牠,像在自言自语,又像在低语:“你也看到了吧……那二十万大军,不是假象。”
吕文德连忙点头,声音低沉:“属下亲眼所见,铁骑如林,旗帜鲜明,确实不是虚兵。”
郭靖听着这话,眉头皱得更紧,正欲再问。
却见杨过淡然转身,声音陡然一沉,语气不容置疑:“今晚。”
“你设宴,于襄阳南街议事厅,广邀城中所有富户豪绅赴宴。”
“名曰‘誓师抗蒙捐资会’。”
“让他们都带上银两、金票、田契、马匹,能捐多少就捐多少。”
吕文德面色微变:“若有人……不愿?”
杨过眼神一冷,白泽团子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
下一刻,杨过平静道:
“不愿来的,全给我抓来。”
此话一出,城头骤然寂静。
郭靖心头微震,黄蓉却嘴角含笑,语气轻柔:
“靖哥哥,这才叫打仗。”
夜色沉沉,襄阳南街。
灯火通明处,**“誓师抗蒙捐资会”**正如期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