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东归与《大唐西域记》的诞生(643年-645年)
惊险返程
643年,玄奘决定东归回国。他取道帕米尔高原,踏上归程。帕米尔高原地势险要,气候恶劣,是西行求法的最后一道难关。玄奘和他的随从们历经艰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成功地穿越了帕米尔高原。
在归程中,玄奘还携带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赠予的佛牙舍利及大量贝叶经。这些珍贵的佛物和经典的回归,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文献整理
645年,玄奘回到长安。他受到了唐太宗的隆重欢迎。随后,他开始口述《大唐西域记》,详述138国地理、风俗、宗教等情况。《大唐西域记》是玄奘在印度和南亚地区的见闻录,它不仅是一部重要的佛教史地着作,也是一部珍贵的文化史资料。
《大唐西域记》对研究古代印度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为后人了解古代印度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四、译经事业与思想贡献(645年-664年)
(1)官方支持下的译经盛世(645年-663年)
译场组织
唐太宗对玄奘的译经事业高度重视,敕令在长安弘福寺建译场。译场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由玄奘任译主,集结了118名高僧分职协作。译场设有译主、证义、缀文、笔受、书手等职位,各司其职,共同完成译经工作。
玄奘在译场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他不仅亲自翻译佛经,还对译文进行审核和校对,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他注重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开创了“五不翻”原则,即对一些特殊的佛教术语和名词,不进行翻译,而是直接音译,以保留其原有的含义和神秘性。
核心译作
玄奘在那烂陀寺求学期间,积累了丰富的佛学知识和翻译经验。回国后,他开始大规模地组织译经工作,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其中,核心译作包括《瑜伽师地论》百卷、《大般若经》六百卷、《成唯识论》十卷等。
《瑜伽师地论》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经典,系统阐述了佛教的唯识学说。玄奘的翻译使这部经典得以完整地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佛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般若经》是佛教般若学派的核心经典,主要论述了佛教的空性思想。玄奘的翻译准确地传达了原典的精神,为中国佛教的义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成唯识论》是玄奘根据印度护法等十大论师的注释,综合而成的佛教哲学着作,系统阐述了唯识学派的认识论和宇宙观。玄奘的翻译为唯识学派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翻译革新
玄奘在译经过程中,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他打破传统翻译的束缚,开创了“五不翻”原则,即对一些特殊的佛教术语和名词,不进行翻译,而是直接音译,以保留其原有的含义和神秘性。此外,他还在译经方法上进行了创新,采用了音译、意译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译文更加准确、流畅。
他的翻译工作提高了佛经翻译的质量和水平,使得佛教经典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其教义和思想。他的翻译方法和原则也成为了后世译经的典范,对中国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思想激荡与宗派影响
唯识宗创立
玄奘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和对《成唯识论》的精通,创立了中国佛教的唯识宗。唯识宗以“万法唯识”为核心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识”所变现出来的,强调人类认识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玄奘通过《成唯识论》等经典,系统地阐述了唯识学派的认识论和宇宙观,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哲学体系。唯识宗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佛教的义理研究和修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调和儒道之争
在唐代,佛教与儒道两家的关系复杂。儒家强调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道家追求自然无为和精神自由。玄奘在传播佛教的过程中,意识到佛教与儒道两家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为了调和这种矛盾,他撰写了《答李世民问》,在文中阐述了佛教的孝道观念,强调佛教并不违背儒家的伦理道德。
他的这种努力,缓和了官方对佛教的疑虑,促进了佛教与儒道两家的交流和融合。玄奘的这种文化调和思想,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玄奘的精神困境与历史张力
(1)个人选择的悖论:出世与入世之间
理想主义者的世俗代价
玄奘为了追求佛教的真谛,不惜放弃世俗的生活,踏上西行求法的艰难旅程。他割舍了亲情,离开了家乡,历经千辛万苦,才实现了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