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中国古今名人传 > 第81章 玄奘:西行求法,佛国圣徒

第81章 玄奘:西行求法,佛国圣徒(4/4)

在求法的过程中,他面临着饥饿、寒冷、疾病、强盗等各种危险,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然而,这种理想主义的选择也付出了巨大的世俗代价。他的弟弟媳守寡十年,为家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玄奘在追求出世的境界时,不得不面对亲情和世俗责任的冲突。他的这种个人选择,反映了理想主义者为了追求真理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皇帝的合作者与异见者

    玄奘回国后,得到了唐太宗的支持和礼遇。他迎合太宗的政治需求,编纂《圣教序》,为唐朝的统治提供了一定的文化支持。但他同时也拒绝还俗辅政,坚守僧人身份。他深知佛教与政治的关系,既不回避与政治的合作,也不放弃佛教的独立性。

    他与唐太宗的关系,体现了出世与入世的张力。他作为一个出家人,既要面对宗教的使命,又要应对政治的需求。他的这种选择,反映了当时佛教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

    (2)佛学系统与本土知识体系的碰撞

    术语对抗

    在佛经翻译过程中,玄奘面临着佛学系统与本土知识体系的碰撞。佛教的一些术语和概念,如“阿赖耶识”“三性”等,与传统的道家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准确传达佛教教义,玄奘以“阿赖耶识”取代道教“神识”概念,这一做法挑战了本土哲学的解释权。

    他的这种做法,引发了佛学与本土知识体系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他通过引入佛教的术语和概念,丰富了中国的哲学思想,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制度借鉴

    玄奘的译场组织模式,也对中国的官制文书流程产生了影响。译场的五不翻原则、音译表意并重的方式,被引入到官方的翻译和文书工作中。他的这种制度借鉴,提高了中国官制文书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建设。

    六、后世记忆与文化重构

    (1)神话化历程:从圣僧到神魔小说主角

    唐代封圣

    在唐代,玄奘就被视为圣僧。唐高宗追谥“大遍觉法师”,长安形成护国寺与玄奘影堂信仰圈。玄奘的圣僧形象在当时就已经被广泛传播和崇拜,他的求法精神和佛学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宋元俗讲传承

    宋元时期,玄奘的故事通过俗讲的形式广泛传播。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将取经历程神魔化,赋予玄奘和他的徒弟们神奇的法力和超凡的能力。这种神魔化的叙述方式,使得玄奘的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吸引了广大民众的关注。

    明代定型

    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将玄奘的神魔化形象进一步定型。在《西游记》中,玄奘成为了一个慈悲为怀、意志坚定的高僧,他的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各具特色,陪伴他一起西天取经。这部小说将玄奘的故事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相结合,形成了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文学巨着。

    现代性重读

    20世纪初,新文化学者将玄奘称为“科学求真精神的先驱”。他们认为玄奘的西行求法体现了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探索精神,与现代科学精神有相通之处。然而,也有学者批判对“玄奘神话”的过度消费,认为这种过度神话化遮蔽了真实历史复杂性。

    七、一个永不落幕的文化隐喻

    (1)多重面相

    玄奘是求法僧,是佛教信徒,也是知识探索者。他的多重身份和文化贡献,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宗教信仰的故事,更是一个跨越文明交流和文化传承的宏大叙事。

    (2)永恒启示

    玄奘的精神和成就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启示。他的跨越文明交流的勇气和智慧,激励着我们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积极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他求法的执着和对真理的追求,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3)方法论反思

    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对历史人物的解读和研究方法。避免标签化叙事,从文明比较与个体生命体验角度还原历史人物的立体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理解历史人物,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玄奘,这位伟大的求法者,他的故事将永远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