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塞音老仙闹大明 > 第272章 舆论阵地争夺战

第272章 舆论阵地争夺战(1/2)

    “要!当然要!”

    没等长武答话,里长便抢先应承下来。

    刚才小高给王有才递小话,他可竖起耳朵听着呢,白给的媳妇干嘛不要。

    长武有些茫然,王有才便将政策又解释一遍。

    “不过这事没那么快,两头的官家给你担着责任哩,万一有个好歹,我可是要吃处分的。”

    王有才索性把话挑明了,人情总得落在明处。

    长武单手在自己衣襟搓着,不知说些什么好,最后扑通跪了,道:“我给大人磕一个吧!”

    现在民跪官虽不时兴了,但也没明确取消。所以老百姓见着当官的,膝盖还是情不自禁发软,但长武这个头是发自肺腑的。

    王有才倒也没回避,他是学儒的旧文人出身,当税务局帮办的那会儿,没少干缺德事,对官民的身份差异感比旁人还要敏感许多,只是乐呵呵的扶起长武,说到时候少不了讨杯喜酒喝。

    长武和傻儿子张罗着要杀鸡招待贵客,但王有才以还有公务要和里长谈,好不容易才抽了身。

    这家味儿太大了,侯科长都几乎要干呕,真出了洋相可就不好了,传出去就是他们工作组的重大失误,搞不好会被人攻讦。

    “我们这回就是来摸底的,你把村里的情况照实说,莫要像以前那样捂盖子。”

    王有才长跟老乡打交道,知道前些年低保落实的情况。各村各县害怕报的人数多了,会影响阁部对地方的考核,因此像长武这种实在活不下去的才给报。

    低保户每年能领五块钱,但长武有伤残军人证,还可以领到军部下发的八块钱,这一年就是十三块。

    说少吧,在农村就是个吃。如今塞国五块钱可以买到1000斤大米(市斤),要是买玉米面,三块多钱就够了。

    他们家就三口人,一年十三块的补贴绝对饿不死人。

    况且长武家还有十亩地,他以前的军功职田被他换了钱,讨了媳妇。但后来媳妇跑路时把家财都卷走了,好歹田产还在。

    不过首阳村几乎都是旱田,没有水浇地。这里地理条件要是很好,那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兄弟就不会饿死在这里了。

    好在现在首阳村的村民都是种玉米为主,而且家家户户都从县农业局的畜禽站领了平价鸡苗、猪仔,说是平价,其实也含了官府补贴,因此非常便宜。

    “啥?这次扶贫力度这么大吗?那我把全村都报上,行不行么?”

    王有才他们这次下乡,其中一项任务就是要把扶贫政策传达到村里。今年老仙命令要把财政收入的5%补贴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的低保户。

    惠及人群高达百万,约二十多万个家庭,低保费从以前的五块\/年直接提到四十块钱以上!

    “想屁吃呢?多少双眼睛盯着呢,虚报、瞒报,我们这些经手的官员帽子肯定不保,你这个里长,嘿嘿,一个劳改犯是没跑了。”

    王有才一盆冷水浇下来,里长瞬间清醒了。

    现在劳改可不比以往了,去迪化种棉花算是好的,更多是送到旧港和新狄。听说身体不好的,扛不住水土不服,路上就死不少。

    他当里长虽不是个官,但每月需往县城衙门里走一趟,报备村里的动向。而且也要安排上头官员的接待工作,就比如这回,招待王有才这些大官,你总得有酒有肉吧。

    虽然官府严令下乡官员要自付伙食费,但实际上付没付,或者按什么标准支付,这个就很难控制。

    所以里长每年是可以从县府领到一笔酬金的,一般在二十块钱左右。要不然啥样的农村家庭,经得起这般折腾?

    最后经过摸底,王有才他们还是整理了二十户最穷的家庭的财产情况。

    农村谁穷谁富一目了然,首阳村像里长家能住上大瓦房的很少,大多数还是住的土坯房。

    只要看看房子、茅厕的情况,再到人家的锅里扒拉扒拉,就知道这家是个什么生活水平了。

    当然了,能多报绝不能少报,这是几千年来没有过的善政,地方官还是要为自己家乡父老争取的。

    至于最后哪些家庭能评上低保,那是要看人家户部审核的结果而定。

    大明那边,朱棣刚给刘学勤颁发完圣旨,就看到塞音时报上铺天盖地关于塞国扶贫工作的报道。

    开始朱棣还在点头,看着看着,脸色就沉了下来:

    “娘咧,你这么大张旗鼓撒银子,岂不是衬托出朕的无能吗?”

    “传夏元吉!”

    把报纸往案上一拍,朱棣吼道。

    夏原吉很快来到便殿,朱棣劈头便问:“国库几何?”

    “啊?”

    夏原吉也是一脸懵逼,这不是刚打完仗嘛,怎么又惦记上国库了?不过他还是掏出随身带的小本本,答道:

    “去年(永乐十年)共征收税赋粮3000万石,布帛30万疋,塞音钞约150万元(市舶司税收),加上卖旧港的钱……”

    因为塞国的影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