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一番言辞恳切的话语落下后,人群中的反应却不尽相同。有些书生脸上明显流露出一丝抗拒,对朱棣的话并不太买账。毕竟,朱棣描绘的美好前景虽听起来诱人,可实际行动起来,他们面临的是一切重新开始的艰难局面。而在扶桑,他们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耕耘,已然到了收获成果的阶段。他们在当地或许已经搭建起了自己的人脉网络,对未来的发展也有着清晰的规划,现在要他们舍弃这些,回到大明重新打拼,实在是难以接受。他们不禁暗自思忖,之前在扶桑的付出难道就这样付诸东流了吗?
然而,大部分书生还是显得颇为激动。他们心里明白,无论扶桑有着怎样的机遇和诱惑,那始终是异国他乡,没有根的归属感。只有回到大明,追随朱棣,才是正道。况且,他们对北平的情况也有所耳闻,深知朱棣作为堂堂燕王,能对他们这些书生如此重视,已然给足了面子。朱棣在北平手握重权,势力庞大,跟着他说不定能开启一番更为辉煌的事业,为家族增光,为国家效力。想到这些,他们心中涌起一股热血,对未来的前途充满了期待。
随后,不管书生们内心究竟作何感想,所有人还是再次向朱棣表达了感谢。毕竟此刻人已回到大明,局势已定,即便心中仍有不满,也只能无奈接受现实,跟着朱棣干下去了。他们明白,事已至此,再多的抱怨也无济于事,倒不如收拾心情,积极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对了,那边是在干什么,怎么围了那么多人?”朱棣在详细询问完众人在扶桑的种种经历、生活状况等情况后,不经意间抬眼,瞧见北广场那边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不禁心生好奇。他微微转头,朝着北广场的方向示意了一下,而后向袁忠发问。
袁忠听闻朱棣的询问,眉毛微微朝着朱棣一挑,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随后凑近了些,压低声音说道:“不是燕王您想要收回新城吗?那边正在对百姓科普搬离的事情呢,而且还在调查统计哪些人愿意跟着一起离开,顺便进行登记。”袁忠一边说着,一边用眼神示意了一下那边围满人的广场,脸上带着一副“我以为您知道”的表情。
朱棣一听这话,脸色瞬间就黑了下来,心中一股无名火起,忍不住开口反驳道:“不是朱高煦自己主动要离开的吗?谁说是我要收回新城的?”朱棣心里那个气啊,这种说法让他感觉自己好像成了一个不择手段抢夺新城的恶人,这对他的名声可大大不利。
见朱棣脸色变得如此难看,袁忠顿时觉得有些尴尬,笑容在脸上僵住了一瞬。他赶忙解释道:“是吗?那我就不清楚了,我这才刚回来,确实不知情,还以为就是这样呢!”袁忠心里暗暗叫苦,早知道就不乱猜乱说,这下可好,好像不小心触到了燕王的逆鳞。他也确实有些不好意思,毕竟这仅仅只是他自己的猜测。之前在外面就听到过一些关于朱棣想要收回新城的流言蜚语,刚一回来,又恰好听说新城正在安排百姓搬离的事情,一时之间,就下意识地把这两件事联系到一块儿了,没想到却引起了这么大的误会。
朱棣顿时目光幽幽地盯着袁忠,那眼神仿佛在说:“我还以为是谁在背后故意往本王身上抹黑呢,闹了半天,原来是你小子在这里信口开河。”他心里着实有些恼火,毕竟名声对于他这样的身份地位之人,至关重要。
有心想要破口大骂一句,可话到嘴边,又硬生生地咽了回去。他转念一想,刚刚才把这些人才招揽到麾下,此时讲究恩威并施才更为合适,要是这会儿就表现得太过小肚鸡肠,恐怕会让这些书生心生畏惧,不利于今后的任用。于是,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了一下内心的情绪,这才缓缓说道:“嗯,你们往后可都是要入朝为官的人了,行事切不可如此毛毛躁躁。任何事情,都得先调查清楚,掌握了确凿的证据,才有发言权,切不能张嘴就来,信口胡诌。”朱棣的语气虽然尽量平和,但话里话外的威严,还是让袁忠感受到了一股无形的压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袁忠自知理亏,哪里还能说什么。毕竟错在自己,无端猜测还乱说,险些给燕王造成不好的影响。他赶忙恭敬地拱手,态度诚恳地表达歉意:“王爷教训得是,是下官疏忽了,往后必定谨言慎行,不会再犯此类错误。”袁忠低着头,不敢直视朱棣的眼睛,心里满是懊悔。
“行了,你们先去忙各自的事情去吧,本王这就先去城主府看看,你们不用跟着。”教训完袁忠之后,朱棣对着在场的众书生挥了挥手,示意他们可以离开了。
众书生虽说在外面见过不少大世面,可面对朱棣这样位高权重、威严十足的燕王,说话的时候还是难免会感到紧张。此刻听到朱棣让他们解散,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