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朱棣微微皱起眉头,一边摸着下巴,一边目光在眼前众人身上扫过,眼神中略微透露出一丝遗憾,“你们就只有这些人了吗?”
又是袁忠站出来,神色认真地回答道:“嗯,王爷。虽说当初前往高丽的人不少,可毕竟是在战场上,刀枪无眼,难免会有伤亡,我们这边自然也不例外。”
提到牺牲的同伴,现场书生们的眼神瞬间黯淡下来,每个人眼中都不自觉地带上了一些落寞与哀伤。那气氛仿佛被一层阴霾笼罩,刚刚还略显轻松的氛围,此刻变得格外沉重。他们想起那些并肩作战、一同奋斗的伙伴,却再也无法同归,心中满是悲痛与怀念。
虽说新城的士兵个个都勇猛非凡,实力强劲,可战场终究不是儿戏,不是可以肆意玩闹的地方。即便新城士兵作战能力超群,也不可能做到百战百胜,事事都能算无遗策。而他们这些书生,本就自幼习文,身体素质相较于那些久经训练的士兵,天生就要差上许多。尽管在高丽战场上,一直有新城士兵竭尽全力地保护他们,但残酷的战争依旧无情,他们还是不可避免地遭受了不少损失,许多同伴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异国的土地上。
不过,这场战争也并非全然没有收获。对于他们这些幸运活下来的人而言,每个人都在战火的洗礼下,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他们不再是曾经那一朵朵养在温室里,经不起风雨的娇嫩花朵。如今的他们,就算将来科举考试未能高中,凭借在高丽战场上历练出的能力与见识,也不至于会为生计发愁,不至于饿死。
“还有一些好友,他们选择跟着三殿下,不准备回来了。”袁忠沉思了两秒之后,又神色平静地补充了一句。原本,他并不打算提及此事,可既然朱高煦让他们回来协助朱棣办事,那他觉得还是应该知无不言。毕竟,他们既然选择为朱高煦效力,就应该坦诚相待,毫无保留。
对此,朱高煦其实也早已为朱棣做过铺垫。毕竟,在那些书生之中,有一些人早已是孤家寡人,在大明这片土地上,已没有他们留恋牵挂之人。对他们来说,跟着朱高燧反而能有更好的发展机遇。一旦朱高燧将来成就大业,那他们便是开国的最强班底,能够在新的朝廷中占据重要地位,实现自己的抱负与理想。
实际上,此刻站在这里的书生当中,确实有那么一部分人原本是想要留在扶桑的。他们在扶桑的这段经历,让他们看到了一些别样的发展机遇,内心深处萌生出留下来的想法。然而,朱高煦却并未答应他们的请求,直接毫不留情地将他们撵了回来,他们对此也无可奈何。
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人在燕地都有着割舍不下的亲人。朱高煦深知,一旦他们留在扶桑,日后在北平和朱高燧之间,很可能会陷入两难的境地,继续卷入各种利益纠葛与权力纷争之中,不停地扯皮。这不仅不利于他们个人的发展,也可能会对局势产生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所以,朱高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果断地做出了将他们召回的决定。
朱棣目光敏锐,只是轻轻扫了一眼众人的表情,便大致猜到了大家心中的所思所想。他清了清嗓子,先是润润嗓子,而后用一种温和且沉稳的声音缓缓说道:“本王心里明白,大家对本王将你们强行召回这件事,或多或少心有怨言。不过,本王可以坦诚地告诉你们,北平所能给予你们的机会与前景,绝对不比你们在扶桑的差。诚然,前期或许需要你们多付出一些,会劳累一些,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把这次的事情办得漂漂亮亮的,往后的仕途必定一片通畅。到时候,大家一定会对自己所获得的成就感到满意。”
为了能够让这些书生们心甘情愿、忠心耿耿地给自己办事,朱棣也毫不吝啬,如同行云流水一般,一碗接一碗地给众人灌“鸡汤”,一张又一张地给他们画大饼。
不过,朱棣这么说倒也并非是在信口开河、胡乱吹嘘。他心里早有盘算,等这些年轻人在后续的事务中建立功勋之后,他便打算着手清理自己手底下那些尸位素餐、中饱私囊的“蛀虫”。到那时,这些在战场上历练过的年轻人,凭借自身的能力与经验,成长起来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且,朱棣还有着更深一层的考虑。他准备将这些年轻人交付给朱高炽负责培养,这也算是提前为朱高炽打造一批年轻且能干的班底。在以往,朱棣并不需要如此细致地规划这些事情。然而,自从朱高煦向他透露世界广阔无垠,尚有许多未被征服的土地之后,整个局势便发生了变化。朱棣意识到,朝廷想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进取,就必须注入新鲜血液,朝气显得尤为重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再者,大明如今武将的状况也不容乐观。自从朱元璋当年大开杀戒,许多优秀的武将凋零,致使现在大明的武将人才青黄不接。即便是朱棣麾下的朱能等人,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装备上的优势。至于年轻一辈的武将,更是乏善可陈,也就只有张辅还算得上是出类拔萃,能让人看得过眼。所以,当下对于培养优秀武将的需求,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