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呆呆地站在原地,心中不禁泛起嘀咕:这个难道也是朱高煦杀的?一种深深的失望与愤怒涌上心头。他朱棣一直是个讲规矩的人,一心希望在自己的治理下,大明能够法律健全,百姓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可朱高煦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太令他失望了。在即将离开北平前往封地之际,还给他带来这么多棘手的麻烦。若不好好教训一下这个逆子,他恐怕真的会以为自己这个父亲管不住他了。如今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都敢如此胡作非为,要是到了自己的封地,那还不知道会闯出多大的祸事呢。
朱棣自幼便被送往凤阳锻炼,那段岁月里,他亲身经历了百姓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田间地头,他看到百姓们在烈日下辛勤劳作,却仅仅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街头巷尾,他目睹了无数家庭因贫病交加而支离破碎。这些所见所闻,让他对百姓生活的艰难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也由此对那些欺凌弱小的行为深恶痛绝。
回顾往昔,他的二哥三哥亦是如此。在皇宫之中,他们总是摆出一副人模人样的姿态,言行举止看似得体,仿佛都是心系天下的贤能之人。然而,一旦到了封地,便彻底暴露了本性。他们全然不将百姓的性命当回事,肆意搜刮民脂民膏,搞得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朱棣每每想起这些,心中便充满了忧虑。毕竟,随着朱高煦逐渐长大,父子俩相处接触的时间也日益减少,他实在难以确切知晓朱高煦如今的性子究竟变成了什么模样。
正因如此,朱棣此次匆忙赶来,一方面是想要弄清楚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另一方面,更是想要借此机会,郑重地告诫朱高煦“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千古不变的道理。百姓就如同水,而他们这些统治者则如同舟,只有善待百姓,才能稳固统治,否则必将被百姓所唾弃。
朱棣对着众人随意地摆摆手,示意他们起身。随后,他耷拉着眼皮,目光阴沉地盯着朱高煦,沉声问道:“说说吧,怎么回事?为什么杀人?”话语中透着一股不容抗拒的威严。
顿了顿,朱棣眼神愈发不善,仿佛要喷出火来,紧紧地盯着朱高煦,恶狠狠地说道:“你最好给老子解释清楚为什么杀这么多人,若是不解释清楚,今天你就别想出城了,老子非得打断你的腿。”那语气中充满了愤怒与决绝,显然,朱棣这次是真的动了肝火,非要朱高煦给个交代不可。
就在朱棣声色俱厉地质问朱高煦的时候,跟着他一同进门的护卫悄无声息地移动到了石当旁边。那护卫微微低下头,眼神朝着石当脚下,手指不着痕迹地朝石当踩着的破鞋轻轻示意了一番,眼神里满是无奈与尴尬,似乎在无声地说:“这鞋是咱大人扔的,您看能不能还我。”
自打瞧见又是朱棣前来,石当心里就像吃了只苍蝇般难受。毕竟刚刚那只破鞋差点就砸到自家公子,现在对方的护卫居然还敢凑上来“骚扰”自己,石当顿时火冒三丈。他心里想着:怎么滴?你主子用鞋砸了我,我还得恭恭敬敬地把鞋还给你不成?
石当本就不是个好脾气、好说话的人,面对护卫那带着请求意味的眼神,他干脆就当作没看见。不仅如此,他还故意抬起右脚,重重地又在脚下的破鞋上踩了好几下,仿佛要把刚刚的憋屈都发泄在这只破鞋上。紧接着,他脚尖巧妙地一挑,再用力一甩,那只被踩着的破鞋便如离弦之箭般,瞬间穿过人群的缝隙,朝着大门之外直直飞去。
那位前来讨要鞋子的护卫,脸上原本带着的讨好笑容瞬间僵住,神情别提有多尴尬了。他心里委屈极了,暗自嘀咕道:又不是我用鞋子砸的你,你冲我撒什么气呀?还把我鞋子扔出去,我这命咋就这么苦呢。
无奈之下,护卫收起了对石当那和善的笑容,郁闷地朝着石当翻了个白眼,心里恨恨地想:果然和传闻当中说的一样,这个石当就是个不可理喻的怪人,绝对有病。
面对护卫这充满不善的目光,石当不但不害怕,反而得意洋洋地扬起脑袋,心里想着:哼,就是看不惯你们北平的人,你又能把我怎么样?
此时,其余人的注意力都紧紧地放在朱棣身上,被朱棣那威严的气场和严厉的质问所吸引,压根就没有注意到石当和护卫之间这小小的“小动作”。
面对朱棣那如炬的质问目光,朱高煦倒是显得颇为淡定,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摊开双手,而后手指直直地指向阮家夫妻俩的尸体,语气坦然地说道:“别冤枉我哈,这两个确实是我杀的,可孙家那四个,真的是他们自杀的,您可别一股脑儿都赖到我头上。”
听闻这话,朱棣眼中闪过一丝狐疑,幽幽地目光紧盯着朱高煦,冷哼一声道:“你在说什么屁话,照你这么讲,孙家这四个人原本活得好好的,正巧你在孙家住了一晚上,他们就突然之间不想活了,还一个个都跑去自杀?你当我是三岁小孩,这么好糊弄呢?”朱棣的声音中带着明显的不满与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