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了好一会儿之后,朱棣突然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人我都还没见过呢,他们到底能不能用我心里也没底啊。就算能用,这人数恐怕也远远不够吧?这次土地改革可是个大工程,光靠这一两百人怎么行呢!”
其实当初这些书生离开的时候,朱棣就已经留意到了。他当时还在心里暗暗咒骂朱高煦,觉得他把自己这边的人才都给拐跑了。所以对于对方到底有多少人,朱棣心里还是有点数的。
更别说扶桑那个地方人生地不熟的,而且和大明一样,现在也正处于战乱之中。那些前往扶桑的书生们,现在到底还有多少人活着,这可真不好说。
不过呢,虽然朱棣嘴上这么说,但其实他对于这些人的能力倒并没有太多的怀疑。毕竟这些人可都是读书人啊,肚子里多少还是有点墨水的。而且他们能主动请缨前往扶桑,说明他们心中也是有一番抱负和勇气的。
最后,战场确实是一个极其锻炼人的地方,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能在这里得到极大的成长和提升。就拿三国时期的战乱来说,那可是涌现出了无数的能人义士啊!这些人无一不是在战争的洗礼中被熏陶出来的。
朱高煦嘴角含笑,他敏锐地察觉到朱棣的注意力已经开始有些动摇了,于是他继续说道:“爹,您是不是忘记了前两年送到新城的那些士兵子嗣呢?”
朱棣闻言,眉毛微微一挑,他自然不可能忘记这件事。实际上,就算朱高煦不提,等会儿他自己也会把这件事拿出来说一下的。
想当年,朱高煦为了鼓舞燕军的士气,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对那些立下战功的军士承诺,会免费为他们的子女提供求学的机会。这个举措一经推出,立刻吸引了众多军士的响应,当时前往新城求学的孩童人数可不少呢。
这些年来,战事频繁,不断有新的孩童被送到新城去。然而,如今的形势却发生了变化。新城和北平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似乎有了一些隔阂。在这种情况下,让这些孩子继续留在新城,似乎就不是那么合适了。
朱棣心里正琢磨着等会儿该如何跟朱高煦提及将这些孩子召回北平的事情,没想到朱高煦竟然先一步开了口。
然而,从朱高煦的话语中可以听出,这些孩子们似乎还有其他的用途。朱棣心中充满了好奇,他迫不及待地问道:“这些孩子和这件事情究竟有什么关联呢?别卖关子了,直接说吧!”
朱高煦微微一笑,然后缓缓开口道:“当然有关系啦,陛下。最早的那批孩子已经在新城生活了整整两年之久。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们新城可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让孩子们死记硬背那些四书五经。相反,我们注重的是全面发展!”
对于这一点,朱棣其实也有所耳闻。他曾经亲自前往新城视察过,对那里的学校印象深刻。学校的建设确实非常出色,但里面教授的内容却与大明传统的教育方式大相径庭。不过,当时朱棣的心思主要放在朱高煦能否妥善照顾这些孩子,以及让士兵们能够专心战斗上,对于学校里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太过关注。
看着朱棣一脸疑惑的表情,朱高煦继续解释道:“经过这两年的成长,这些孩子们虽然只是学到了一些皮毛,肚子里的学问还不算多,但他们的视野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各方面的能力也比普通孩子要强上一些。”
“最关键的是,这些孩子年纪尚小,尚未被世俗的利益所侵蚀。如今父亲您正急需人手,然而并非每个岗位都要求员工对所有事务了如指掌。这些孩子完全可以作为实习生,跟随归来的书生们一同做事,边实践边学习!”朱棣的目光闪烁着,显然,他对这个提议颇为心动。
正如朱高煦所言,目前北地在朱棣的掌控之下,地域辽阔且分散,其中一些规模较小的地方,确实可以让这些孩子去历练一番,以增长他们的经验。尽管朱棣对新城学校所传授的知识了解有限,但他在参观学校时,可是亲眼目睹了那些孩子们的表现。与其他书生相比,这些孩子丝毫没有那种呆板和木讷,反而显得活泼好动,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精神状态也截然不同。
朱棣实在想不通,仅仅两年时间,新城究竟是如何将这些孩童培养成如此模样的。不过,既然这些孩子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质,那么将一些琐碎的小事交由他们去处理,说不定真的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更加重要的是,这些孩子可是地地道道、清清白白的燕地人啊!他们的父辈们都在燕军中效力,虽然在新城居住了一段时间,但只要他们的父辈仍然身在燕地,那么他们与北平之间的联系就如同藕断丝连一般,难以割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且,现在这些孩子们年纪尚小,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他们都将在燕地生活、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新城那短短两年的感情自然会逐渐淡化。
朱棣凝视着朱高煦,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不得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