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就算北地的人才足够他使用,可谁又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人算是真正的人才呢?这都需要去寻找和发掘啊!如果将这个任务交给手下的人去做,可他连那些官员都信不过,又怎么敢用他们举荐来的人呢?但若是自己亲自去找,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根本无法兼顾如此众多的事务。
更何况,如果要重新开科考,那需要准备的事情就更多了,远水根本解不了近渴。
本来朱棣只是随口吐槽一句,没想到朱高煦却是笑眯眯的开口:“爹,我确实有报仇的打算,不过刚刚说的事情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对吧?”他一边说着,一边若有所思地看着朱棣,似乎在观察朱棣的反应。
朱棣听到朱高煦的话,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他瞪了朱高煦一眼,没好气地说道:“你有顶个屁用!”他心里很清楚,朱高煦在新城早就培养了不少的人才,而他自己则一直忙于谋划南下的事情,在这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然而,朱高煦似乎并没有被朱棣的态度所影响,他依然自信满满地说道:“至于爹你说的人才,我还真的有!”他的语气坚定,让人不禁对他所说的人才产生了一丝好奇。
朱棣看着朱高煦那副自信的样子,心中有些不悦。他心想,这些人才都是朱高煦的,跟他朱棣有什么关系呢?就算到时候真的用了这批人,等这些人成长起来,到底是听朱高煦的话还是听他朱棣的话呢?这让朱棣感到有些担忧。
“当然有用!”朱高煦嘴角微扬,露出一抹不以为意的笑容,似乎早已洞悉了朱棣心中的疑虑,他缓缓地摇了摇头,然后耐心地解释道:“爹,您可还记得之前那些前来投靠我的众多书生吗?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啊!尚未被官场的浊气所沾染,内心依然保持着纯净与正直。而且,这些年轻人对您可是崇敬有加呢,他们的父辈中,有不少人还在您的麾下效力呢!”
朱棣闻言,猛地抬起头,满脸诧异地凝视着朱高煦,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神色。他追问道:“你竟然舍得将这些人拱手相让?还有,这些人如今在新城担任何种职务呢?为何我一直未曾听闻过他们的消息?再者,他们在新城已经待了如此之久,难道就不会对新城心生忠诚之情吗?”朱棣的问题如连珠炮般接连抛出,显然,他对这件事情的关注程度非同一般。毕竟,这可不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旦决定启用这些人,他们很可能会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成为朱棣官场中的核心班底,所以,其中绝对不能有太多朱高煦的影响和痕迹。
朱高煦微笑着摆了摆手,语气轻松地说道:“这个您大可放心,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都跟随老三前往高丽去了。这些人对于新城并没有太多的归属感,毕竟他们在外面漂泊多年,经历了许多事情,也增长了不少见识。现在您所需要的正是那些能够认真办事的人,而这些人不正好符合您的要求吗?”
说到这里,朱高煦不禁想起了早已远赴高丽的朱高燧。由于长时间没有关注高丽那边的情况,他对朱高燧的现状也一无所知。
朱棣听了朱高煦的话,眼睛突然一亮,仿佛想到了什么。他心想,确实如此,如果这些人真如朱高煦所说,那么他们或许正是自己目前所需要的。毕竟,他现在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将土地改革顺利推行下去,而这需要的正是一批能够严格按照他的要求去认真办事的人。至于他们的能力,可以在日后逐步培养和提升。
朱棣的眼神闪烁着,他开始迅速思考起来。然而,有一个问题让他有些顾虑,那就是这些人的父辈中,有一些人仍在燕地为官。在召回这些书生之后,绝对不能让他们的父辈插手其中,以免影响到改革的进程和公正性。
“那我问你,若是这些书生的父辈在此次事件当中也插手了,你该如何解决?”朱棣面沉似水,双眼如鹰隼一般紧紧地盯着朱高煦,仿佛要透过他的眼睛看到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要知道,此次事件牵扯甚广,卷入其中的官员数量众多。如果将这些人全部杀掉,那么那些书生作为他们的儿子,又怎么可能继续心甘情愿地为朱棣效力呢?这无疑会让朱棣失去一大批得力的人才。
朱高煦显然早已深思熟虑过这个问题,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我并非是一个嗜杀之人,对于这些官员,我并不会赶尽杀绝。我只要对方首脑的人头,以儆效尤。至于剩下的官员,可以根据他们所犯错误的严重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惩罚,大惩小戒一番也是可以的。”
听到朱高煦的这番话,朱棣心中暗暗点头。与以往相比,朱高煦的惩罚措施确实要轻得多。以往官员们一旦犯下大错,往往会导致家破人亡的惨状。而朱高煦不仅不牵连他们的家人,甚至对于那些投靠过来的书生来说,或许还会对他感恩戴德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至于主谋,毕竟只是少数几个人而已。就算他们的子嗣当中真的有人一同跟随朱高燧前往扶桑,那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最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