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朱棣沉思之际,朱高煦突然嘿嘿笑了两声,那笑声在安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突兀。他还故意将两根手指在朱棣面前搓了搓,脸上露出一副谄媚又狡黠的表情,活脱脱就是一个贱兮兮的模样!
朱棣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他心里暗暗咒骂着这个不知好歹的朱高煦。他原本就对这个儿子心存不满,现在更是觉得他是个麻烦制造者。
朱棣不爽地歪了歪鼻子,声音中带着一丝恼怒地问道:“你到底想要怎样?”
朱高煦却一脸正经地回答道:“爹,我就直说了吧。在我们教导的这些学生当中,有一些孩子对我们的新城可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舍不得离开这里。而且,他们的父辈已经在战争中牺牲,对于燕军可能并没有太多的留恋。”
他顿了一下,接着说:“对于那些有家人的孩子,我自然不会过多干涉。但那些孤儿,我还是希望能够尊重他们的意愿。如果他们不愿意离开新城,那么从此以后,他们就是我们新城的人了!”
朱棣听了这话,眉头紧紧皱起。他心里很清楚,这两年手下的士兵确实有不少伤亡,尤其是那些孩子到了新城之后,这些人更是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心全意地为他效力。他为了报答这些士兵的付出,自己也是舍生忘死,其中不少人都战死沙场。
而朱高煦在新城当中所收的学生,恐怕就只剩下一两个亲人了。如今,连这最后的亲人也离他们而去,新城自然就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归宿,他们舍不得离开也是人之常情。
朱棣沉默了一会儿,心中暗自思忖着。毕竟像这样的情况只是少数,而且这些孩子在燕地已经生活了十多年,对自己的故乡不可能没有一丝留恋。说不定到最后,没有一个孩子愿意留在新城呢!
然而,当他看到朱高煦脸上那期待的神情时,朱棣还是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下来:“没问题!”
朱高煦听到朱棣的回答,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脸上也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虽然相对于前往新城的孩子总数来说,这样的孤儿基数并不算多,但新城目前的人口本来就不多,只要能留下一小部分,对新城的发展也已经足够了。
应下这件事后,朱棣似乎也不想再拖延时间,他直接开口说道:“那剩下的孩童,看看什么时候可以转回到北平。我们北平也该开始建设自己的学校了!”
还有那些刚刚前往新城就学的孩童们,朱棣如今也不敢再将他们留在新城培养了。毕竟,新城那边的教材信息并不是什么难以打听的秘密,而且现在的朱棣手头也有不少钱财,开办一些学校对他来说并非难事。于是,他下定决心要亲自培养这些孩子们。
事实上,早在朱元璋统治时期,义务教学就已经悄然兴起。按照规定,孩童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必须接受教育。也正因如此,大明的识字率在古代众多朝代中堪称顶尖水平。然而,由于财富的限制,这种教育制度并未在各地得到广泛推行,许多人甚至对其毫不知情!
朱高煦缓缓抬起头,凝视着朱棣,沉默了短短两秒后,突然咧嘴一笑,继续说道:“没问题,现在就可以安排。等我回去之后,立刻就能将这些孩子们送回来。”朱高煦心里很清楚,朱棣此时已经开始着手剥离新城在燕地的影响力了。不过,对于这一点,朱高煦并没有感到丝毫的不快。毕竟,这是他们早就商量好的事情。
然而,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是,这一天竟然来得如此之快。按照朱高煦原本的计划,他本打算在彻底掌控天下之后,再逐步将其与自己的势力剥离。毕竟,到那时他手中所培养的人才会更为充足,处理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或许是因为这次事件的影响,朱棣也感到心烦意乱,他急于尽早切断与朱高煦之间的联系,以免日后情况变得更加棘手,难以割舍。
坐在一旁的朱高炽,脸色显得异常复杂。他自然能够洞悉朱棣和朱高煦之间的意图,但尽管心中有些不是滋味,他却并未开口说些什么。毕竟,这件事情不仅仅关乎他一个人的利益,他还需要为自己的儿子们着想,提前做好铺垫。否则,一旦日后出现什么问题,后果恐怕不堪设想。毕竟,皇位的争夺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朱棣见朱高煦如此爽快地答应下来,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他轻松地挥了挥手,说道:“倒也不必如此匆忙,目前各地的学堂尚未建成,待其完工之后再做定夺也不迟。此外,你们新城的教程倒是颇具新意,不妨送一份过来让我瞧瞧!”
对此朱高煦倒是显得颇为大度,他心想:“不过就是多养一两个月而已,这点小事又何必与父亲计较呢?”然而,当谈到教程的问题时,朱高煦的态度就变得严肃起来。
他郑重地开口说道:“爹,这可不仅仅是教程的差异啊,教学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革。这样吧,等您那边的学堂成功开办之后,可以派遣一些老师到我们新城来进行学习交流!”虽然双方要划分各自的产业,但并不意味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