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查村的风裹着雪粒子,打在实验室的玻璃窗上,发出细碎的声响。萧凡正对着电脑分析寒潮后藻株的活性数据,叶之澜则在无菌操作台旁,小心翼翼地给杂交藻株更换培养液——自从上次寒潮冻伤了部分共生小米,两人就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藻株抗冻性优化”上,连元旦都没顾上休息。
“叩叩叩”,敲门声突然响起,打断了实验室里的安静。萧凡抬头,看见门口站着个穿藏青色冲锋衣的姑娘,手里拎着两个沉甸甸的双肩包,脸上还沾着未化的雪沫,眼睛却亮得像初春的太阳。“请问是萧凡师兄吗?我是龙国农业大学生物材料系的小叶,之前给你发过邮件,关于藻株多糖降解膜的合作研究。”姑娘说着,把背包往地上一放,拉链一拉,露出里面装得满满当当的实验器材,“我坐了两天火车转汽车,总算赶在年前到了。”
叶之澜赶紧递过一杯热奶茶,笑着说:“可算把你盼来了!我们正愁现有储存柜的塑料内膜不环保,你研究的降解膜刚好能用上。”小叶接过奶茶,双手捧着杯子暖了暖,眼神扫过操作台上的藻株样本,立刻来了兴致:“师兄师姐,你们培育的杂交藻株,多糖含量比文献里的普通藻株高不少啊!要是用这种多糖做膜,降解速度和柔韧性肯定更好。”
三人围着操作台聊了起来。小叶拿出自己的研究数据,指着图表说:“我在实验室里用普通藻株多糖做过测试,膜的降解周期大概是30天,但柔韧性不够,容易裂。要是能用上你们的高多糖藻株,说不定能把降解周期控制在20天内,还能提升柔韧性,刚好适配储存柜的弧度。”萧凡点点头,却也提出了顾虑:“实验室数据没问题,但嘎查村的环境不一样——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也比实验室高,降解膜能不能适应还得测试。”
接下来的一周,实验室里多了个忙碌的身影。小叶每天跟着萧凡去藻株培养池收集分泌物,再和叶之澜一起提取多糖,然后在临时搭建的“环境模拟区”(用纸箱和加湿器搭建,模拟嘎查村的温湿度)测试膜的性能。第一次做出的降解膜,在低温高湿环境下确实柔韧性好了不少,但降解速度比预期慢了5天。小叶蹲在地上,盯着慢慢变形的膜片,有些沮丧:“明明在实验室里好好的,怎么到这儿就不行了?”
叶之澜递过一块刚烤好的青稞饼,安慰道:“别急,田野实验就是这样,总会有意外。咱们可以试着在多糖里加一点嘎查村的黏土,之前做驱虫剂时发现,本地黏土能调节物质分解速度。”萧凡也补充:“我查过资料,龙国西北的一些乡村,有用黏土改良生物材料的案例,或许能试试。”
三人立刻行动起来。小叶负责调整多糖与黏土的配比,萧凡和叶之澜则轮流监测模拟环境下的膜片状态。有天晚上,他们测试到第三组配比时,突然发现膜片的降解速度加快了,柔韧性也没受影响——原来在多糖里加入5%的本地黏土,刚好能平衡温湿度对降解周期的影响。小叶兴奋地跳起来,差点碰倒旁边的培养瓶:“成了!明天咱们就做一批,装到储存柜里试试!”
第二天,村民们听说要装新的降解膜,都主动来帮忙。扎西阿妈带着几个妇女,小心翼翼地把降解膜铺在储存柜内壁,王大爷则在一旁帮忙递工具,还时不时问小叶:“姑娘,这膜真能自己烂掉?不会污染药液吧?”小叶蹲下来,给王大爷展示手里的膜片:“阿爷您放心,这膜是用藻株多糖做的,烂了之后还能当肥料,一点污染都没有。”王大爷听了,笑着竖起大拇指:“还是你们读书人有办法,又环保又好用!”
就在降解膜测试顺利推进时,小叶突然收到学校的消息——她参与的“生物降解材料专项”需要提交中期报告,其中必须包含实际应用案例的数据。“可是咱们的降解膜刚装到储存柜里,还没收集够30天的完整数据。”小叶看着手机,眉头皱了起来,“要是错过这次提交,项目可能会被暂停。”萧凡拍了拍她的肩膀:“别慌,咱们可以调整数据收集方案——白天记录膜的状态,晚上用检测仪测降解度,争取15天内拿到关键数据。”
接下来的半个月,三人几乎连轴转。每天天不亮,小叶就跟着萧凡去储存柜取样,然后在实验室里做降解度检测;叶之澜则负责整理数据,用图表标出每天的变化趋势;村民们也主动帮忙,看到储存柜附近有破损的膜片,会小心地捡起来交给小叶,还会提醒她“今天风大,膜片可能会被吹得变形”。有天傍晚,小叶在整理数据时,发现有一组膜片的降解度突然加快,仔细一看才知道,是王大爷早上给储存柜旁边的小米浇水时,不小心洒了点水在膜上。“原来水分能轻微加速降解!”小叶立刻调整数据模型,把“偶然洒水”这个变量也加了进去,让报告的数据更全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中期报告提交的前一天,三人终于整理完所有数据。小叶看着报告里“藻株多糖降解膜在高原乡村的应用可行性分析”这部分,眼眶突然有点红:“要是在学校实验室,我肯定做不出这么接地气的研究。之前总觉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