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查村的夜裹着青稞秸秆的暖香,临时实验室的窗户还亮着灯。萧凡把最后一份酸豆角样本倒进检测仪器,屏幕上跳动的菌群数据突然卡顿了一下,他刚要伸手敲键盘,身后传来瓷碗轻碰的声响——叶之澜端着两碗玉米糊走进来,碗沿还沾着几粒没刮净的玉米面。
“扎西阿妈说这是新磨的,比昨天的更细。”她把碗放在实验台角落,指尖蹭到萧凡胳膊上的泥土,那是下午跟着村民去地里摘芸豆时沾的,“今天采集的饮食样本都登记完了?”
萧凡点头,指了指屏幕上的折线图:“高山杂粮的膳食纤维含量比实验室模拟的高30%,难怪部分村民会便秘——咱们之前的藻株配方里,促进肠道蠕动的成分刚好被高纤维抵消了。”他拿起筷子搅了搅玉米糊,热气裹着淡淡的甜香飘过来,突然顿住动作,“你还记得扎西阿妈中午炒的酸豆角吗?村民说每天就着玉米糊吃,肠胃才舒服。”
叶之澜刚咬了一口玉米糊,闻言眼睛亮了:“你是想在配方里加适配发酵食品的成分?”她放下碗,从背包里翻出白天记满方言的笔记本,“你看,扎西阿妈说酸豆角要泡够二十一天,不然‘胀气’,这里面的乳酸菌说不定能和藻株形成互补。”
窗外突然传来狗叫声,萧凡抬头看见月光下有个小小的身影,是小宇抱着画板蹲在实验室门口。他起身开门,小宇赶紧把画板藏在身后,只露出半张沾着炭灰的脸:“萧哥哥,我画完今天的‘藻光小卫士’了,想给你们看看。”
展开的画纸上,萧凡和叶之澜蹲在田埂上,手里捧着装着绿色液体的瓶子,周围的村民举着玉米和酸豆角,头顶的太阳被画成了藻株的形状。叶之澜蹲下来摸了摸小宇的头:“为什么把太阳画成藻株呀?”
“扎西叔叔说,藻株能像太阳一样给大家的身体‘供暖’,”小宇指着画纸角落,“我还画了非洲的小朋友,他们也能收到太阳的‘暖气’吗?”
萧凡心里一动,拿出手机翻出非洲培训中心的设计图:“当然能,我们正在给他们建能‘存暖气’的房子,不过现在遇到点麻烦——雨季会让房子里的‘暖气’跑掉。”他把手机递给小宇,“你觉得用什么能把‘暖气’拦住?”
小宇盯着屏幕上的储存柜,突然拍了下手:“用芭蕉叶!上次我在电视里看见,非洲的叔叔阿姨用芭蕉叶盖房子,雨都淋不进去!”
叶之澜和萧凡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喜。萧凡赶紧拨通实验室的电话,让同事查芭蕉纤维的隔热性能,叶之澜则拿起小宇的画板,在非洲小朋友旁边添了几片大大的芭蕉叶:“等我们把‘拦暖气’的房子建好,就带你一起看非洲的太阳。”
第二天一早,萧凡和叶之澜跟着扎西去村里的老磨坊。磨盘转动的声音里,扎西阿妈正把泡好的黄豆倒进石槽,白色的豆浆顺着石缝流进木桶。“你们要的酸豆角,我装了两罐,”扎西阿妈用围裙擦着手,“昨天王大爷还问,非洲的娃娃能不能喝上咱们的豆浆,说‘喝了长力气’。”
叶之澜接过陶罐,指尖触到冰凉的罐壁:“我们正准备给非洲的培训中心寄些种子,让他们也能种黄豆。”她转头看向萧凡,“昨天小宇说的芭蕉叶,同事查了数据,纤维的隔热率能达到40%,咱们可以和厂家对接,做带芭蕉纤维夹层的储存柜。”
萧凡刚要说话,口袋里的手机响了,是非洲培训中心的负责人穆萨打来的。电话里的声音带着杂音,穆萨说当地医护人员已经学会了基础的药品检测,但对“藻株与乳酸菌的协同作用”还是不懂,“他们说‘就像不知道玉米为什么要和豆子一起煮’。”
叶之澜凑到手机旁,轻声说:“穆萨,你能不能让他们找些当地的发酵食品?比如你们常吃的发酵 millet(小米),我们可以用他们熟悉的食物做比喻。”她转头对萧凡说,“等下我们去采集酸豆角的发酵样本,连同磨盘里的豆浆,一起寄给穆萨,让他们直观看到‘搭配’的力量。”
扎西突然插进话:“我阿妈会做发酵青稞饼,比酸豆角的‘年纪’还大,要不要也带点?”他笑着拍了拍萧凡的肩膀,“昨天王大爷听说要给非洲寄种子,非要把自己留的老玉米种拿出来,说‘这玉米能抗冻,非洲的娃娃也能种’。”
萧凡接过扎西递来的布包,里面装着颗粒饱满的玉米种,还带着泥土的气息。他突然想起昨晚小宇的画,太阳般的藻株下,不同肤色的人手拉着手,手里捧着各自的粮食。“我们下午去王大爷家,”萧凡对叶之澜说,“把玉米种和酸豆角样本拍下来,做成教学手册,让非洲的医护人员能看见,这些配方里藏着大家的日子。”
叶之澜点头,把陶罐放进背包,又顺手把小宇的画塞进去。阳光透过磨坊的木窗,落在磨盘上的黄豆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萧凡看着叶之澜蹲在磨盘旁,小心翼翼地采集豆浆样本,突然觉得,他们要找的配方,从来都不只是实验室里的绿色液体,而是藏在灶房的陶罐里、田埂的种子里,藏在每一个想把日子过好的人心里。
本小章还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