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邀到电视台做访谈时,主持人问叶之澜:“为什么一直坚持记录患者故事?这些故事对药品研发有什么帮助吗?”叶之澜拿出手机,翻出李姐送酸豆角时的照片——照片里,李姐笑得特别开心,手里提着一个装满酸豆角的玻璃罐;还有周叔晨练的视频,周叔在公园里跑步,身姿矫健,一点都不像胃癌术后的患者。“这些故事不仅能让更多人了解藻光药,还能给我们研发带来灵感。比如有位老人说,药片太大,吞着费劲,我们就研发了儿童泡腾片;有位糖尿病患者说,吃了胃药还要吃降糖药,太麻烦,我们就开始研发双效药。患者的需求,就是我们研发的方向。”
节目播出后,团队的咨询电话被打爆,每天都有上百个电话打进来,有的咨询用药方法,有的想加入临床试验,还有的想了解如何加盟“藻光健康生态圈”。萧凡赶紧安排专人负责接听电话,还开设了线上咨询平台,方便患者随时提问。叶之澜则每天都会抽时间,在平台上回复患者的留言,有时候忙到半夜,她说:“患者愿意信任我们,我们就不能让他们失望。”
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新的挑战又出现了。某国际药企推出了一款高价进口胃肠药,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宣称“疗效是藻光药的1.5倍,能快速缓解胃痛、胃胀”,还组织医生参加学术会议,变相推广这款药。很快,就有医院开始推荐进口药,甚至有医生告诉患者:“藻光药是国产药,效果不如进口药好,还是换进口药吧。”
萧凡得知后,心里又气又急。他拿着团队三年来的临床数据,直接拜访了市中心医院的王院长。“王院长,您看,这是我们藻光药的临床报告,在国内患者中,症状缓解率是98%,不良反应发生率只有2%;这是进口药的临床数据,缓解率是95%,不良反应发生率是5%,而且他们的实验对象大多是外国人,不一定适合中国人的体质。更重要的是,藻光药的价格只有进口药的1/3,对老百姓来说,管用又便宜的药才是好药。”萧凡一边说,一边把数据表格摊在王院长面前,每一项数据都标注着实验时间、样本数量和检测机构。
王院长仔细看了看数据,点了点头:“我知道了,之前是听了药企的宣传,没仔细看数据。这样吧,我们医院会组织医生重新学习两种药的临床数据,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推荐用药,不会再盲目推广进口药。”为了让更多患者了解真相,萧凡还组织了一场患者分享会,邀请老陈、周叔、赵奶奶等患者上台,分享自己服用藻光药的经历。老陈走上台,手里拿着厚厚的用药记录:“我吃藻光药一年,没花多少钱,身体越来越好。进口药再好,一盒要几百块,我们普通老百姓哪吃得起?再说了,藻光药是咱们中国人自己研发的,更懂咱们的体质,效果一点都不差。”台下的患者纷纷点头,不少人当场表示要继续使用藻光药,还有人拿出手机,拍下老陈的用药记录,说要发给身边有需要的人。
更让团队揪心的是,进口药厂家竟然质疑藻株的专利归属,声称“萧凡团队的藻株培育方法涉嫌侵权,要求停止生产和销售藻光药”。萧凡得知这个消息后,一点都不慌——他早就做好了准备,从研发初期就保留了所有的实验记录和专利申请材料。他立刻整理出最早的藻株培育日志——日志上标注着2019年3月,里面详细记录了藻株的来源、培育条件和实验数据,还有当时实验室所有人的签名;还有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上面明确写着“藻株培育方法及应用”的专利权人是萧凡团队。
萧凡联合律师团队,将这些材料提交给知识产权局和法院。经过三个月的调查,知识产权局最终出具了《专利侵权鉴定报告》,明确指出“进口药厂家的质疑没有事实依据,萧凡团队的藻株培育方法具有独创性,不构成侵权”;法院也驳回了对方的诉讼请求。叶之澜把整个维权过程写成文章,发表在《医药行业报》上,文章里还附上了实验记录和专利证书的照片。这篇文章引发了“国产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热烈讨论,不少同行给团队发来消息,称赞他们“为国产药企争了气”,还有行业协会邀请萧凡做讲座,分享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
在基层医疗调研中,萧凡又有了新的发现。在云南某偏远山区,团队给当地居民做体检时发现,糖尿病患者中,合并胃肠病的比例高达40%。“这些患者既要控制血糖,每天要吃降糖药,又要治胃病,还要吃胃药,一天要吃七八片药,不仅麻烦,还会增加肝肾负担。”萧凡在调研总结会上说,“我们能不能研发一种‘藻光降糖护胃双效药’,把藻株的护胃成分和降糖成分结合起来,让患者少吃点药,少遭点罪?”
大家都很支持这个想法。萧凡带着团队成员,拜访了内分泌科专家李教授。“李教授,我们计划在藻株中加入苦瓜皂苷,这种成分能辅助降低血糖,还不会影响藻株的护胃效果,您觉得可行吗?”李教授仔细看了团队的初步方案,点了点头:“苦瓜皂苷是天然的降糖成分,安全性高,和藻株成分也没有已知的相互作用,这个方向是对的。不过要注意剂量,既要保证降糖效果,又不能让血糖降得太低,还要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