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叶之澜负责从底泥样本中提取有机铁——她用螯合剂将底泥中的有机铁分离出来,经过三次纯化,终于得到了淡黄色的有机铁溶液;萧凡则重新配制培养基,这次不仅加入了有机铁、铁转运蛋白和稀释的硫化氢,还在培养箱里加装了一个小型的氧气循环装置,模拟海水中的氧气交换过程。
当他们把这些成分全部加入含有藻类细胞的培养基时,已经是第三天的凌晨。两人坐在培养箱前,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任何一点变化。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窗外的天渐渐亮了,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培养箱上。
“你看!”萧凡突然指着培养箱,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叶之澜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培养皿里的藻类已经蔓延到了整个底部,红色的细胞在蓝光照射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检测仪上的溶解氧数值稳定在4mg/L,呼吸速率也终于出现了昼夜节律的波动——白天慢,晚上快,和普通藻类的规律刚好相反,但至少稳定了。
“稳定了……真的稳定了!”叶之澜扑进萧凡怀里,眼泪再次掉下来,这次却是喜悦的泪水。萧凡轻轻抱着她,目光落在培养皿里的红色藻类上,嘴角终于露出了一个舒展的笑容。
可就在这时,培养箱的警报突然响了起来。两人赶紧冲过去,屏幕上的温度数据正在快速上升——从22℃升到了25℃,还在继续往上爬。叶之澜手忙脚乱地检查设备,发现是恒温装置出了故障,而培养皿里的藻类,已经开始出现丝状物收缩的迹象。
“快把培养皿转移到备用培养箱!”萧凡大喊一声,叶之澜立刻用无菌手套抓起培养皿,冲向隔壁实验室。备用培养箱的温度已经调好,可当她把培养皿放进去时,还是晚了——藻类的红色已经开始变淡,虽然没有立刻死亡,但生长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两人看着培养皿,脸上的喜悦慢慢褪去。他们解决了硫化氢、氧气、有机铁的问题,却又遇到了温度波动的难题。红海素的生长条件,比他们想象的还要苛刻——温度必须稳定在22℃±0.5℃,盐度28‰,蓝光照射12小时,还要持续补充有机铁和低浓度硫化氢,任何一个参数出现微小偏差,都会影响它的生长。
“看来我们还得继续优化设备。”叶之澜深吸一口气,擦干脸上的眼泪,重新拿起实验记录本,“至少我们知道了它需要什么,接下来就是把这些条件固定下来。虽然难,但总比之前摸黑乱撞好。”
萧凡点点头,伸手把她散落在额前的头发捋到耳后:“慢慢来,我们已经走了这么远,不差这最后一步。今天先休息半天,下午我们去海洋局申请更精密的恒温培养设备,再去银滩采点新鲜的有机铁样本。”
叶之澜看着培养皿里慢慢恢复红色的藻类,用力点头。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培养皿上,红色的藻类在蓝光下轻轻晃动,像一片小小的、鲜活的红海。她知道,突破这个瓶颈还需要时间,还会遇到更多难题,但只要他们还在坚持,总有一天,能让这片“红海”在实验室里永远绽放。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