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阳光比上次来的时候更烈些,叶知澜戴着萧凡给她买的遮阳帽,蹲在礁石边小心翼翼地取样。海水没过脚踝,带着温热的触感,指尖碰到藻类时,能感受到它们在轻轻颤动——比试管里的那些鲜活多了。“你看这个,”她用取样勺舀起一勺藻类,举到萧凡面前,“颜色更绿,还泛着光,跟实验室里的完全不一样。”
萧凡拿出便携式检测仪,将探头伸入海水中,屏幕上立刻跳出一串数据:“盐度32‰,温度28℃,光照强度6000lux——比咱们带回来的海水数据高了不少,尤其是光照,实验室里的人工光源肯定达不到这个强度。”叶知澜点点头,把取样瓶封好,贴上标签:“看来光照和海水盐度可能是关键,等仪器到了,咱们先做变量实验试试。”
两人在礁石区待了一下午,直到夕阳把海面染成金红色才离开。回去的路上,叶知澜拎着装满样本的箱子,脚步轻快:“今天取了五种不同区域的藻类,还有海水样本,等仪器到了,就能一一检测了。”萧凡帮她提着沉重的检测仪,笑着说:“晚上咱们去吃上次没吃到的清补凉,就当犒劳自己,明天还得早起呢。”
回到基地安排的宿舍,叶知澜把样本放进临时冰箱,又仔细检查了一遍:“温度控制在15℃,应该能保住活性。”萧凡端来一杯温水递给她:“别忙了,明天还要去测早上海水的温度变化,早点休息。”叶知澜接过水杯,靠在他肩上:“你说,这藻类会不会有净化海水的作用啊?要是能研究出来,说不定能帮到很多海域。”
萧凡摸了摸她的头发,目光落在窗外的夜色里:“不管是什么作用,咱们一步一步来,先把它的生存条件搞清楚。”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仪器还有两天到,这两天咱们多跑几个海域,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有意思的东西。”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两人就背着设备去了海边。清晨的海水带着凉意,叶知澜蹲在沙滩上,看着第一缕阳光照在海面上,藻类渐渐舒展开来,像被唤醒的小精灵。她拿起相机,拍下这一幕,心里忽然有了个念头:“或许这藻类不仅需要特定的海水和光照,还需要昼夜温差?”
萧凡正在测海水温度,闻言抬头:“有道理,咱们可以记录下早晚的温度变化,等仪器到了做模拟实验。”他把温度计递给叶知澜,“你记温度,我来测盐度,咱们多测几个点,数据更准确。”
两人在海边忙碌了一上午,直到太阳升高才回到基地。刚进门,就看到李叔拿着一个包裹走过来:“知澜,萧凡,你们的快递到了,是研究所寄来的试剂吧?”叶知澜接过包裹,拆开一看,里面是几盒检测藻类活性的试剂,还有一张张教授写的便签:“试剂先寄过去,仪器的物流信息我已经发给萧凡了,有问题随时联系。”
“张教授也太贴心了!”叶知澜把便签收好,心里暖暖的。萧凡笑着说:“这说明咱们的研究有价值,等有了初步结果,咱们得好好跟张教授汇报。”
下午,两人又去了附近的另一片海域。这片海域的水更清澈,能看到海底的珊瑚礁,藻类附着在礁石上,像一层绿色的绒毯。叶知澜小心翼翼地取样,忽然发现有些藻类旁边有小鱼在游动:“萧凡,你看,这些小鱼好像在吃藻类的分泌物?”
萧凡凑过来,拿出放大镜仔细看了看:“说不定是共生关系,藻类提供食物,小鱼帮它清理杂质。”他拿出相机,拍下这一幕,“这个发现很重要,咱们回去可以查资料,看看有没有类似的共生案例。”
夕阳西下时,两人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到基地。叶知澜坐在实验台前,整理着今天的检测数据,萧凡则在一旁帮她分类样本。“明天仪器就该到了吧?”叶知澜抬头问,眼里满是期待。萧凡看了看物流信息,点头:“明天下午就能到,咱们明天上午再去取一次新鲜样本,等仪器一到就能开始实验。”
叶知澜放下笔,伸了个懒腰:“真好,感觉离答案越来越近了。”她看着窗外的大海,海风从窗户缝里吹进来,带着咸湿的气息,像在提醒她——这片海藏着太多秘密,而他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第二天上午,两人又去了上次的礁石区。刚到海边,就看到之前遇到的渔民大爷在整理渔网。“小姑娘,小伙子,又来取样啊?”大爷笑着打招呼,“今天这海里的藻类好像又多了点,你们可得好好研究研究。”叶知澜笑着点头:“我们会的,谢谢您啊大爷。”
取样的时候,叶知澜发现今天的藻类比昨天更活跃,阳光照在上面,泛着淡淡的荧光。“活性好像更高了,”她把样本瓶举到阳光下,“说不定跟今天的天气有关,晴空万里,光照更足。”萧凡拿出检测仪,测了测光照强度:“7500lux,确实比昨天高,看来光照对它的影响真的很大。”
中午回到基地,刚吃完饭,就接到了物流的电话,说仪器已经到三亚机场,下午就能送到基地。叶知澜兴奋得跳了起来:“太好了!咱们下午就能开始实验了!”萧凡笑着帮她整理实验台:“先把实验方案再顺一遍,别到时候手忙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