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后,柳溪传来好消息:试点区域监测到白鹭、池鹭等五种水鸟,水质也比之前清澈了不少,第一批莓果长势喜人,有收购商已经提前预定。陈姐在视频里笑得合不拢嘴:“多亏了你们的模型,咱们终于找到保护和赚钱的平衡点了!”
消息传开,省内十几个县镇的保护站都来申请生态种植模型指导。萧凡和叶知澜干脆在共享数据库里新增“模型匹配”功能,输入当地的土壤、气候数据,就能自动推荐适合的生态种植方案,还附上配套的监测方法和成功案例。
这年夏天,“雨林科研小课堂”迎来了第一次成果展。星光小学的孩子们把自己的监测记录本、昆虫标本和手绘的物种图谱摆进市图书馆的生态专区,引来不少人驻足。林晓拿着自己画的“豹猫基因关联图”,给参观者讲解:“这是清溪的‘松松’,这是咱们这边的豹猫,它们有一样的基因标记,就像远方的亲戚!”
有个记者拍下这一幕,文章标题叫《雨林里的少年科研者:从观察爪印到读懂基因》。报道发出后,省教育厅主动联系萧凡团队,想把“雨林科研小课堂”推广到更多学校,让青少年参与到生态科研中来。
深秋的一个清晨,萧凡和叶知澜站在实验室的窗前,看着外面飘起的细雨。桌上的“雨林物种跨区域基因库”已经收录了23种动物、38种植物的基因数据,共享数据库的用户覆盖了省内所有保护站,“雨林科研小课堂”也在12所学校落地。
叶知澜拿起最新的监测报告,轻声念道:“清溪豹猫‘松松’已能独立捕猎,邻县生态茶田鸟类数量同比增加45%,柳溪试点区域水质达到Ⅱ类标准……”萧凡握住她的手,目光望向远方的雨林——那里,红外相机正记录着新的物种活动,孩子们的笑声在林间回荡,各地保护站的科研数据正源源不断地汇入共享数据库。
他们知道,这场关于雨林的科研与守护,还在继续。从基因库的隐秘密码,到少年笔下的科研图谱,从生态种植的精准模型,到跨越区域的守护同盟,每一份努力都在让雨林的回响更清晰、更绵长,也让更多人相信:只要用科学的方法守护,用热忱的心传递,雨林的生机与活力,终将在岁月里永续。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