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雨林总被淅淅沥沥的雨裹着,叶知澜刚把“生态课堂”第一期视频剪完——镜头里,她蹲在榕树下,指尖轻轻碰着石斛花瓣,身后是萧凡举着相机,偶尔提醒“再讲慢一点,方便村民记”。视频最后,她特意加了阿明画的蜜蜂简笔画,配着孩子清亮的画外音:“蜜蜂会帮石斛开花,它们是好朋友哦。”
“发出去看看?”叶知澜把手机递给萧凡,刚点下“上传”,就看见阿杰背着双肩包跑进来,手里还攥着张纸条,“叶老师,萧老师,你们看这个!”纸条上是老周的字迹,歪歪扭扭写着:“溪边的石斛花,这几天没怎么见蜜蜂来,是不是出问题了?”
三人立刻往溪边走。雨季的溪水涨了不少,漫过了去年搭的石头路,叶知澜踩着萧凡递来的树枝过河时,特意留意了路边的石斛丛——好几株铁皮石斛开得正盛,淡紫色的花瓣上沾着水珠,却没看见一只蜜蜂,连平时总在花丛里跳的食蚜蝇都少见。
“上周我来的时候,还看见几只黑黄相间的蜜蜂在采蜜。”阿杰蹲下来,翻开花瓣看了看,“花瓣上的蜜腺还在,怎么会没蜜蜂来?”萧凡从背包里掏出红外相机的存储卡,插在手机上翻记录——最近三天的视频里,只有两只蝴蝶飞过石斛丛,连昆虫的身影都少了大半。
“会不会是上游的问题?”叶知澜突然想起前几天阿凯说的,上游果园最近在给果树打药。她掏出手机给阿凯打电话,刚接通就听见那头传来拖拉机的声音:“叶老师?我正帮老林家拉肥料呢,你说的果园,上周确实打了药,说是防蚜虫的。”
挂了电话,萧凡眉头拧得更紧:“广谱农药不光杀蚜虫,还会杀传粉昆虫。咱们得去看看。”阿杰立刻掏出平板,点开“雨林观测平台”的留言区:“我先在平台上问问村民,有没有人最近见过大量死蜜蜂。”
往上游走的路上,平台的留言开始跳出来——有村民说“自家屋檐下的蜜蜂窝,这几天没动静了”,还有人说“在溪边见过几只死蜜蜂,还以为是不小心掉水里的”。叶知澜把这些留言截图存好,走到果园门口时,正好看见果农老陈在收拾药桶。
“老陈,你这用的是什么农药?”叶知澜走过去,指着药桶上的标签。老陈愣了愣,挠挠头:“就是镇上农资店买的,说能杀蚜虫,我也不懂什么品种。”萧凡凑过去看标签,脸色沉了下来:“这是有机磷类农药,毒性大,对蜜蜂的杀伤力特别强。”
老陈的脸瞬间白了:“我就想给果树除虫,没想到会害了蜜蜂……那怎么办?这果园要是没蜜蜂传粉,秋天的果子就没指望了。”叶知澜连忙安抚他:“先别慌,我们找专家问问,看有没有补救的办法。”她掏出手机,给省农科院的王教授打视频电话,萧凡则蹲在果园边的草丛里,用小铲子挖了点土,装在密封袋里——回去要测测土壤里的农药残留。
王教授的视频很快接通,听叶知澜说完情况,他让萧凡把土壤样本的照片发过去,又问了农药的型号:“这种农药的残留期大概一周,现在最重要的是别再用了,另外可以在果园周边种点蜜源植物,吸引幸存的蜜蜂回来。”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你们那边的本土中华蜜蜂,对农药特别敏感,以后尽量用生物农药,比如苦参碱,对昆虫伤害小。”
叶知澜把王教授的话记在本子上,老陈在旁边听得认真,最后红着脸说:“叶老师,我听你的,明天就去买生物农药,再把剩下的药都扔了。要是蜜蜂回不来,我这果园也别想有收成了。”
从果园回来的路上,阿杰突然停下脚步:“咱们在守护站旁边种蜜源植物吧?王教授说的紫云英、油菜花,种子好买,长得也快,既能吸引蜜蜂,还能给石斛遮点阴。”萧凡立刻点头:“我明天去镇上买种子,再在平台上发起个‘种蜜源植物’的活动,让村民也来帮忙。”
第二天一早,守护站的院子里就热闹起来。老周带着村里的老人来翻土,阿明和孩子们提着小水桶,把萧凡买回来的种子撒在翻好的土里,阿杰则在平板上直播——镜头里,孩子们蹲在地上,把种子一粒一粒放进土里,老周在旁边教他们“种子要埋半指深,浇水别太多,不然会烂”。
“大家要是家里有空地,也可以种点蜜源植物,平台上有种子的照片和种植方法。”阿杰对着镜头说,刚说完就看见留言区有人问:“种了能吸引蜜蜂吗?我家的果树也需要传粉。”叶知澜凑过来,对着镜头笑:“当然能,等蜜蜂多了,咱们的石斛能结果,大家的果树也能丰收,一举两得。”
接下来的几天,平台上多了不少“种植日记”——村民们把自家种的紫云英发芽、开花的照片传上来,还有人拍了孩子浇水的视频。叶知澜每天都会在平台上回复,教大家怎么判断植物缺不缺水,偶尔还会带着萧凡去村民家里看看,帮着调整种植的位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周后的清晨,叶知澜刚起床,就听见院子里传来阿明的欢呼声:“叶老师!有蜜蜂!”她跑出去一看,只见几只黑黄相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