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下午,萧凡正在西边坡地指导村民种沙棘,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呼喊。他抬头一看,只见王小虎跑过来,脸上满是焦急:“萧队!不好了!北边的坡地塌了一小块,俺爹他们正在那边挡土呢!”
萧凡立刻放下手里的工具,跟着王小虎往北边跑。到了坡地,只见一小块黄土已经滑了下来,压坏了几棵刚种的沙棘,王大叔和几个村民正用编织袋装满土,堆在滑坡的地方。“刚才突然听到‘轰隆’一声,土就滑下来了,”王大叔喘着气说,“幸好这地方没种庄稼,不然损失就大了。”
萧凡蹲下来查看滑坡的地方,发现这里的土壤比其他地方更松散,而且没有挖鱼鳞坑。“这里的坡度过陡,土壤又松,必须先加固,”他对队员们说,“立刻在滑坡周围挖一圈截水沟,再用沙袋堆成防护墙,防止继续滑坡。”
队员们和村民们一起动手,有的挖截水沟,有的装沙袋,有的堆防护墙。天色渐渐暗下来,大家还在忙碌,村里的妇女们送来晚饭——馒头和土豆丝,大家坐在坡地上,就着矿泉水吃起来。王大叔看着堆好的防护墙,叹了口气:“俺们以前总觉得,只要多开荒,就能多种庄稼,现在才知道,把土保住了,才能有饭吃。”
萧凡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担心,等我们把鱼鳞坑和水平沟修完,再种上树,坡上的土就会越来越结实,以后就不会再滑坡了。”
接下来的几天,天气格外好,没有下雨,也没有大风。队员们和村民们一起,加快了固土工程的进度。东边坡地的鱼鳞坑挖完了,每个坑里都种上了一棵油松;西边坡地的沙棘和油松种满了,远远望去,已经能看到一片淡淡的绿色;北边滑坡的地方,防护墙也加固好了,截水沟里还蓄了点雨水。
这天上午,萧凡正在查看刚种的沙棘,忽然看到王小虎跑过来,手里拿着个小篮子,里面装着几颗红色的果实。“萧队,你看!这是俺家树上结的红枣,虽然不多,但比去年甜!”王小虎把红枣递给萧凡,“俺爹说,等坡上的树长大了,俺们就把家里的枣树都移到坡下,让它们好好长。”
萧凡接过红枣,咬了一口,甜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他抬头看向坡地,只见一排排沙棘和油松在阳光下挺立着,叶子上的黄土被风吹掉,露出了鲜亮的绿色。陈教授走过来,手里拿着土壤样本:“萧队,你看,这是刚取的土样,比之前湿润多了,而且里面的有机质也增加了,再过几年,这土就能种庄稼了。”
村民们也都围过来看,脸上满是笑容。王大叔看着坡上的新绿,声音有些激动:“俺活了五十多年,第一次看到坡上种了这么多树,俺们的梯田有救了!”
傍晚时分,萧凡坐在村里的老槐树下,手里拿着笔记本,画着黄土坡的未来景象:坡上长满了沙棘和油松,梯田里种着耐旱的谷子和玉米,村民们在田埂上笑着收割。林夏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茶:“陈教授说明天要带我们去看村里的老水井,听说那口井已经有一百年了,以前水很足,后来因为水土流失,水位越来越低,现在终于又有水了。”
萧凡接过热茶,心里暖暖的。他看着远处的黄土坡,夕阳的余晖洒在坡上的新绿上,像是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纱。他知道,修复黄土高原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总有一天,这片沟壑纵横的土地会重新变得绿意盎然,村民们会在这片土地上收获希望。
第二天清晨,“探索号”的队员们准备离开黄土高原。村民们都来送行,王大叔给他们装了满满一筐红枣,莉娜的爷爷老汤姆托人寄来的珊瑚化石手链,萧凡一直戴在手上。陈教授握着萧凡的手,眼里满是期待:“萧队,等明年春天,你们一定要来看看,坡上的树肯定长得更高了,梯田里也能种麦子了。”
萧凡点点头,郑重地说:“我们一定会来的,到时候,我们还要帮你们修更多的固土工程,种更多的树。”
“探索号”的汽笛声响起,缓缓驶离码头。萧凡站在甲板上,挥手向村民们告别,直到他们的身影变成远处的一个小点。林夏走到他身边,递来一杯热可可:“下一站,亚马逊雨林。科考站的李教授说,那里的热带雨林正在被砍伐,很多珍稀动物都失去了家园,我们得去看看能不能帮忙。”
萧凡接过热可可,指尖传来温暖的触感。他翻开李教授发来的资料,照片上的亚马逊雨林虽然依旧茂密,但边缘已经出现了一片片裸露的土地,几只猴子在光秃秃的树干上焦急地张望。“走吧,”他对林夏说,“去开启下一个约定。”
“探索号”的汽笛声再次响起,朝着亚马逊雨林的方向驶去。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像是在为他们指引方向。萧凡知道,这场与地球的共生之约,永远不会结束,而他们的脚步,也会一直朝着希望的方向,坚定地走下去。
hai